农业社会下中国历代的每一次所谓“盛世”,总有一些税收美政的影子在其间荡漾着。
也许就是从文景之治开始,税收之与盛世的这种逻辑和现实关系,就这样看似肤浅却又深刻地演绎着……
秦王朝的速亡,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执政技巧上的不思机变。而税收因素,只是其中一个构成成分和表现形式而已
王雪绒极可能创造了某项纪录。她选择了以时序演进的写作路向,将一个个唐代皇帝、一个个治税大臣、一个个税收观察者和干预者……
辽饷开征的二十六年,它几乎成为以救急的愿望导引明朝灭亡的猛药
让敌对民族间称兄道弟、握手言欢的这一商业对话机制……一变那剑拔弩张为一派详和,确实可以视为一种趋利避害、拨云见日的英明之举。
在笔者的阅读履历中,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税收”写进诗歌的有名有姓的人。
从税收诸要素如纳税人、税收管理体制、课税对象、税种、税目、税率、征免界限等于史册上细度展示、清晰识别、逻辑明澈的规定性而言,中国税史的源头,应从西周算起……
“虎之搏人,犹官之税人”。令古今税人难堪的是,这两个比喻,似乎都是将着重点放在了“税”上。试问治税诸君,睹此能不脸红么?
史上的大笑话:“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从1936年到1970年,他与“七·一”结下了半生的不解之缘,至死,还把这日子携进了自己的墓志铭。
征税容易,免税难;增税容易,减税难。但这肯定是中材以下者的惯常思维。但凡上材之人必有上材之举。康熙是也,乾隆是也。共和时代的诸多领导人,当然也应该是。
反思李唐一朝代的兴衰成败,刘允章的日记中一定写着:慎税而兴,妄税而衰,此为政至理。后世治税者不可以不虑之!
红军东征是在大敌压境、生存空间明显受到挤压的情况下,抱守各种乐观信念扩大生存空间和军事政治话语权的积极动作。
民国税收史上的贾士毅
源自当事人硬功夫、纯原创、持续深入的独门兵器映射在朋友圈里,是在朋友圈里显得有文化的一条铁律
理论上,王莽有可能成为“周公再世”,至少是“管仲、桑弘羊重生”。“出师未捷身先死”,以自己的肉身,抵了他理想、畅想甚至空想的祭品
清代学者李慈铭盛赞刘晏、韩滉,说是“唐功臣之最”。”可当“好人”一个一个地死掉,剩下的,便只有“坏蛋”了
在夏商之际就已经出现了商税的雏形,并不是说确然性地发生了实体性的“初税商”的事件。具体可考的征商,还是要等到西周时
食商、挫商、扼商甚至毁商、灭商之道,以其“告缗”之法将商人们拖入万劫不复之境地。可以说,税商关系之崩坏,自汉武帝始。
137139 4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