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摩擦今起升级
从今日起,美国政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34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同一天,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农产品、汽车、水产品等545项约34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此前中美已相互加征关税。3月23日起,美国对从中国进口钢铁、铝产品分别加征25%、10%关税。4月2日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水果及制品等120项、猪肉及制品等8项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15%、25%关税。以平衡因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即232措施)给我国利益造成的损失。中美关税摩擦我们的启示:
一、切忌盲目自大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某些领域的进步与发展甚至走到了世界前列。由此国人也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同时也伴随着自大情愫。关税摩擦表面上仅是税收问题,实际上是政治、经济问题。
“中兴事件”不啻为一剂强烈的清醒剂,让我们意识到中美之间存在的巨大技术差距。网络技术包括原发性的技术创新、原发性的技术进步及其产业化、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进行的规模经济的市场开发三个层次。“光棍节”狂欢购物只是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经济规模实现的快速扩张,跟网络技术第一、第二层次没有半毛钱关系,只不过是运用别人的技术思维、产业化的技术,以中国的巨大市场规模迅速推广而成。
中国经济将来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自主创新,包括技术领域、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那种通过以市场换技术、以资金买技术、以挖人才造技术等方式取得技术进步的做法以后恐难奏效。
二、对美政治经济要好好研究,做出准确判断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对直面的霸权国家的系统、深入研究尚不够,难以做出可持续性、理性研判。自2016年美国大选开始到今年3月份贸易争端,再到今天关税摩擦升级,对美国的判断屡有失误。面对大国间的博弈,除经济领域的专家发声以外,那些研究美国政治、社会、文化的专家少有声音,似乎不太正常。
美国是一个共和立宪制国家,对总统的研究是必修课。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自传《永不放弃》的中文版早在2016年4月就在上海出版发行。迄今为止,我们对这位美国总统的认知停留在他的“善变”。事实上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入研究他,看不懂。他是搞房产出身的人,这类人的思维方式是,先要夯实基础,而后是思维、设计缜密,逻辑清晰,否则大楼盖歪了,卖也卖不出去。作为商人具有共性:当对手信心十足的时候,特别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并戳破对方的底线,为对手带来巨大威慑进而达到目的;当对手全力进攻的时候,又突然化干戈为玉帛,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在特朗普的书中,他曾提及自己咸鱼翻身的辉煌经历,多次谈及他与不同对手之间的博弈经历。这些,我们都要大胆细致地研究,得出准确判断,为决策层提供参考。
三、直面现实、谦虚学习、冷静思考、沉着应对
现实问题必须直面,不容小觑。2017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为1300亿美元。中国自卫性地反击,征收美国500亿美元(今天起实施340亿美元)商品25%的关税以后,特朗普又下令加征了我们2000亿美元。如果我国反击,会再加增2000亿美元。去年我国向美国出口约5000亿美元,现在两个2000亿美元加上一个500亿美元,他动用了4500亿美元,还剩下500亿美元左右的额度。而我国已经动用了500亿美元还剩800亿美元,美国追加的这2000亿美元,我们跟不上。如果我们也同额度回击,不仅是将从美国的进口商品清零,而是负进口,理论、实践上都不现实。
我们要认真学习。“不学而能听说者,古今无有也” (《吕氏春秋·听言》)。人的一生只有不断掌握并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不落后于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谦虚好学,才能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冷静思考特朗普为何拿中国开刀?对华贸易逆差问题只是借口。“中国威胁”是美国近些年来的焦点话题,而且实际上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共识。特朗普巧妙地利用了这样一个契机,“中国问题”或“中国威胁”成为特朗普手中的一张牌。事实上,不是特朗普上台造成了美国社会分裂,而是美国社会分裂导致了特朗普上台。美国社会由于经济结构金融化被严重撕裂了,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多,中产阶级在破产。民调显示特朗普提出的“America First”很有市场,也赢得国内公民更多的支持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特朗普两年或者六年后下台,美国也不会因为更换总统而在战略上改变对中国的基本立场。
沉着应对。40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加入到“美元体系”当中,成为该体系的获益者,自然成为该体系的最主要的支撑者(如购买大量的美国国债等),也自然会成为该体系风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这可能是未来我们的问题所在,也是特朗普的杀手锏。其实他早已露出獠牙,如对伊朗、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包括前不久美国部分官员提出的对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冻结等,虽然是传闻,但这种信号意味着当两国纷争激化的时候难免出现这种局面。货币金融必将成为美国最后的杀手锏、制胜的法宝,这是它的绝对优势。
那么,我们的主动权在哪里?在国内。要改革那些阻碍创新的制度安排,创建更加包容、可以自主经营、自主选择和自主流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