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兴观群怨税收诗

李胜良 / 2017-05-07
文字 正常
  • 标签:
  • 税收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浸于税收诗的世界中才会发现,历史上人们的税收观感也并不如当初想象地那样千篇一律。因了诗人们的身份不同、角度各异、立场参差,税收、税事、税吏、税类每每通过五光十色的形态呈现出来,如万花筒,似五色石,光怪陆离,千人千面。

    2015年,不论如何自恋于“五十秋风鬓不斑”的外观假象,毕竟已经撞入知命之年。为了纪念并总结自己“五十春秋,从税卅年”的文化跋涉,我有至少四部书稿要整理出来。其中之一,便是我始自2004年、主要是在2009年前后投入相当精力撰缀而成的《有诗为证:中国古代税事诗研究》——此番准备选择其中特定篇章做大幅度扩写,汇集一本《兴观群怨税收诗》。回想这些年来在浩瀚深邃的书山学海中采撷涉税之诗的步履,陶醉于“采诗八万首,论税五千年”的自顾耕耘,深切感到那是一段从浸淫税收一途不能自拔的窘境中终于得见丝缕烟霞的美好时光。写下的百十篇“中国古代税事诗怀想”系列,已经有许多陆续在诸家刊物发表。自感于比之1999年刘凤珍的《赋税诗选注)等同类著述有着更为宏阔的幅员,又受到我的博客文章屡遭抄袭的“鼓舞”,我对本书的出版价值充满期待。

    从文化、道德、礼义的视野看上去俗之又俗的“税收”,似乎是很难登得大雅之堂的。即使是历史上那些干才无碍、雄图伟略的理财重臣如桑弘羊、王安石、杨炎、张居正们,不管其财税新政曾经如何地挽救了王祚并让皇权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都因明显的与民分利、争利和取利色彩,而被时人和后人毫不客气地称作“聚敛之臣”、“头会箕敛”、“桑儿”等贬义名号,打入民间或文人们开列的黑名单。稍稍例外的也许只有刘晏,他之所以广为后来的书生所敬仰,恰是因为他的财税措施“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然则,确保庸俗甚至鄙俗的这种社会现象,仍然得以在一种颇为雅致的文化形式上得到记载、描绘以及品评,诗之为物大奏其功。在历代诗人关乎政事、现实与民瘼的作品中,这一大俗之物终于入得入大雅之所。这在小小地亵渎了诗的圣洁唯美之外,却大大地提升了税收的人文档次。当这样雅俗互见的文化生态在已经引发了诸多有心人参研推重之后又撞入我的眼帘,越来越对纯粹和机械的税收研究感觉厌烦的我忽然沐浴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以及跃跃欲试的冲动。

    我算不得一个好的诗艺评论者,我却极可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税收诗歌研习者。这自然是因为我一不留神便兼具了税史和古诗两重“玩票”之长:“税史”是我自弱冠之时便开始了百般操演和四处出击的当家学问,而“古典诗词”则算得上是我踉踉跄跄的童子功。甚而至于,当税收这种专业和职业根本无从帮助我排解青春期的孤寂、自由与活跃,文学乃至诗词却顺理成章地慰藉了我的身心。在为自己的婚前岁月进行文字整理时,我惊奇地发现有近百首七律、雨霖铃之类玉体横阵于日记手稿间。当年告别单身岁月的一份宣言,竟是一阙假托妻子之名而填的《贺新郎》。

    可我并不敢对中国税收诗歌的研究表现出哪怕一点的漫不经心。因为这里的水实在是太深了,它会让一切的先期准备都显得苍白无力。我必须持续地摆正“坐得十年冷”的那条板凳,一次次自沉于枯灯黄卷中,与那些可能穷其一生都未曾有幸找到过象我这样虔诚、幽默和投机的知音的“故人”们作隔世倾谈。而我也确实在对历史的把玩中越来越习惯了这样穿越时空的“论学”,我甚至在一次梦乡之旅,组织唐代的诗人们开了一次沙龙,并很虔诚地与那三位相互间也没见过面的税事诗作家——元结(死于772年)、白居易(生于772年,死于846年)、杜荀鹤(生于846年)——合影留念并把照片拷入我脑际的硬盘中。

    浸于税收诗的世界中才会发现,历史上人们的税收观感也并不如当初想象地那样千篇一律。因了诗人们的身份不同、角度各异、立场参差,税收、税事、税吏、税类每每通过五光十色的形态呈现出来,如万花筒,似五色石,光怪陆离,千人千面。身处于体制内的名臣,如王安石、于谦的税收诗,也可以是批判性的、破坏性的、声讨性的;而荒江野渡的百姓诗,恍如隔世的遗民诗,也可以是安恬的、知足的、低调的。一直做着政府官员的白居易也会写出脍炙人口的《观刈麦》、《重赋》、《杜陵叟》,而长期被闲置不用的陆游一样会满怀深情地歌颂征纳和谐。做过七品小吏的元好问虽然不能象他的远祖元结一样敢为了蠲免百姓的赋税负担而丢官不做并写下著名的《贼退示官吏》等篇章,毕竟也苦口婆心地写过一些具有宣传和警戒意味的诗作,期待百姓少受鞭挞之苦。而明朝的归有光和清初的归庄这一对祖孙间,居然能够产生出揭露税收乱政的共同爱好。纵是在一些本来应该风花雪月的题壁诗、题画诗、赠答诗中,我们也能读到许多诗人们对税收问题的爱恨。而在因为限于篇幅和容量不大能够反映出什么过分具体物象的五绝、七绝甚至更为简捷明快的“口号”中,税收的影子也时常如幽灵般游荡穿梭,甚至诞生了如范成大、朱继芳等以绝句抒写税收现象的高手。

    在这个系列中,我想力图改善一点自己的文字风格,有意识地把原本过分思辨、凝重、曲折、层累的行文,调整成时而幽默一下时而跳宕而出的散文笔调。“贯口”的习惯会更加严重,时不时地还玩一玩拿古人开涮或厚古薄今的书生意气。在自己比较喜欢或较有研究的人物和诗作上,我还会生出搬弄一番是非、传奇、隐私或野史的“无聊”。我甚至想过借鉴新闻报道的笔法,为我的每一篇札记设计一个可以让人身临其境的故事场面。在我看来,这样的一项研究,没有必要搞成纯粹而又古板的诗评或诗注,也不必弄成孤芳自赏的“掉书袋”游戏。既然诗词歌赋是好多读书人都可能涉猎的情趣,而“税收”在形式、形象、形态、形迹上也算不得什么“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奥义绝学,关于税收诗的玩味就没必要再写成学术八股而丧失那些哪怕是偶一读之的边缘受众。当我冒着自己上穷碧落下黄泉搜集到的税收诗歌被人悉数抄了去的风险,试着把税收诗札记的“未定稿”发上我的博客,我确实也收获了许多并未必来自同行的点击和品评,甚至还会有相识或陌生的朋友发来他们的读后感,并毫不客气地把要么鲜花要么板砖地抛给我。这都会让我颇为兴奋于自己这样做好了孤芳自赏的准备却收获了雅俗共赏效果的文字游弋。

    从涉税诗词中,可以印证孔子为诗歌功能所作的四端论。“兴”者,引譬连类、感发意志也。“观”者,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也。“群”者,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也。“怨”者,刺上政也。税收诗有昂扬奔放者,有记载实景与变迁者,有听证议政者,有褒贬时流者,都足以为今日税人鉴。但愿我的《兴观群怨税收诗》能够贡献这样的借鉴。

    李胜良

    作者
    • 李胜良 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
      微信公众号:岦泩良言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