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税收”情韵

读者朋友:这期刊物策动时,正值元旦春节间。当此良辰,油然而生“过年的税收情韵”浮想。试为君说之。
在中国,过年是所有人吉利、顺遂、松驰、喜庆的佳期。即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要达成穷人和富人、失意者与得意者、抑郁症与狂想症、征税人和纳税人的共生共赢共荣共醉式和谐,各自为对方做一些设身处地的着眼甚至让步是必须的。一方面,当茅屋被朔风所破时,宫殿也难保安逸。所以才会有“第三次分配”,所以才会有“吃饺子工程”,所以才会有各种启于税收、基于财政、达于民生的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过年语境下,未曾遭逢什么严重不可抗力侵袭的纳税人,将完纳当年税收做为步入年关必经的前置环节,更是一份责任。在古代,这甚至可以说是共识。
官方是这样宣传的。雍正皇帝开解百姓:“朝来风色好,箕宿应维南。敢借翻飞力,宁教糠秕参。干圆输县吏,狼藉戒童男。得免催租负,方无俯仰惭。”乾隆皇帝则强调纳税是过好年的充分必要条件:“霜点枫林似火然,千仓满贮赐从天。输官不假征催力,喜值如云大有年。”
官员是这样劝导的。元好问虽居于官方立场却不乏民生挂碍:“期会不可违,鞭扑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令人悲。”高启居官而怜民:“相期毕租税,岁暮同呕吟”;“好了公家事,休令吏到庐”。
民间是这样自相约束的。朱熹《训子帖》有谓:“国课早完,囊橐无余,自得其乐”,认知甚是明快。明代万历刊本《便民图》之《上仓》诗亦持此论:“秋成先要纳官粮,好米将来送上仓。销过青由方是了,别无私债挂心肠。”《休宁县陈氏完纳钱粮公约》承诺:“按限完纳,从无蒂欠,逾期议罚。”
知识分子也是这样体谅的。介乎征纳之间,书生的情商每每系于“仁政”、“悯农”、“减赋”即提醒纳税人,又寄望征税人。揭傒斯谓:“更愿官中减征赋,有钱沽酒供醉眠。”于谦谓:“安得岁丰输赋早,免教俗吏横催租。”归有光谓:“听得民间犹笑语,催科且喜一时停。”
征纳间的皆大和谐和心领神会,最宜在过年这一四面八方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家人、亲戚、朋友以及整个乡里和社会统统汇入文化、风尚、伦理、宗教情结、民族标识、家国情怀之炉的特别情景下达成。陆游《秋获歌》目睹了天下一家春的融融欢悦:“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长碓捣珠照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万人墙进输官仓,仓吏肉冷不暇尝。讫事散去喜若狂,醉卧相枕官道旁。”
古意如斯,从来如斯。今天的人们,只会比当年的觉悟更高。
休向红烛言征纳,便从新岁贺升平。过年吉祥!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