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税收的地理意蕴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是我就“税收地理”为关注点所作的一些恣情推演。或者基于文献考察,或者得自亲身访踏,或者触动于头脑风暴,将“税收”与“地理”这样两项各自有着深阔幅员和海量库容的学科生态进行带有我强烈个人偏好和局限的互动和串通,是我近十年来的一个虽不自量力却兴味悠长的思维和创作情趣。当我发表于相应税刊个人专栏中的主题篇章终于积累到一个可观的规模,我想先出版这样一本偏于微观言说而非学术构建的书,投石问路,抛砖引玉。
自忖算不得一个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税收学者,因为从三十年前就读税收专业的第一天起,我就在做着一些貌似不务正业的尝试。我期待着当年远未成为扎实学科如今也并不成熟的这一领域,能够在我和同道的建设中成为一门不仅厚重实在也很轻灵丰盈的学问。我个人的趣致,是为它编织一座统合了多重思维和分析理路、点缀了多项边缘学科的斑斓城堡。在对税收学的本体诸学科如税理学、税制设计、税收征管、税收筹划等葆有起码的兴味之外,我更愿意依了自己的心性对其作外围的、超脱的、广域而精微的检索。其中从天、地、人三维的全角、立体、俯瞰姿态观察和描述这一学科,恰是我的偏好。1986年发表的《系统构建的税收学》、1998年发表的《税收学的边缘化趋势》,分别反映了我在大学和研究生时代的臆想成果。与这种构建同步,我也尝试着在税收史学、税收法学、税收社会心理学、征纳行为学等方面有所建树。友人曹钦白之于税收政治学、姚轩鸽之于税收伦理学、王磊之于税收社会学的丰厚心得,灌注给我心头暖暖的跃动。鼓舞以至雀跃中,我的另外两道私房菜脱颖而出:一是税收诗话,一是税收地理。这样两个虽然冷僻但更富于情韵的新宠似乎很是吻合我的爱好:博览诗书,畅行天下。翻检古代税收诗歌,让我终于得见庸俗的税收还可以点化出博雅的章句;梳理中外税收地理,则为我辨析税与地的微妙关窍、求解税收的地理意蕴撑开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我愿意把“税收地理”的创想视为新千年送给我的礼物。1997年答辩通过的硕士论文《税收管理环境初论》和2001年出版的第一部个人专著《纳税人行为解析》虽然都对地理环境于税收行为、纳税行为的影响有所涉及,毕竟还属于朦胧的尝试。2002年以后承写的几项课题《国际税收征管合作》《国际税收协调中的主权因素》《国际税收协调效率》《CEPA框架下的税收格局》,则直接关联到地域之间的税收互动。2005年前后涉猎了大量的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著作,关于税收地理的思维逐渐明晰起来,对“税收地理”这一概念的使用也变得自信,其阶段性成果即是2006年发表于《中国税务》的《税收作为一种地理景观》。选择的现实案例,则是发表于《河北税务》的《瞩望曹妃甸》。2007年受邀到国家税务总局扬州培训中心主讲《税源管理的脉络、策略、技术》时,税收地理的理论、思维和应用便已经是我“绝学”之一了。
我集中精力对“税收地理”进行郑重和专门的研习,始于2008年悉心炮制的《钱江评传》《赫德评传》《宋子文评传》《顾准评传》等构成我《大任斯人》一书主干的四大评传,分别介入了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税收博弈、英国治税理念的中国着陆、军阀统治的税收基础、上海模式与延安模式的适用区间等命题。而积久的沉潜冥想和实地踏访又大大扩张了我的思辩空间。
可这毕竟还不是实体性的税收地理探讨,我从2009年开始了对具体个案的税收地理探索,一年多下来,便出手了一百多篇税收地理札记。从2009年开始先后在《陕西国税》《宁夏日报税务周刊》《海西税务》《大连税务研究》《唐山地税》《广东地方税务》《长安税苑》《河北税务》承写的税收文化专栏,让我的税收地理笔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开列了河北税收地理、中国税收地理、国际税收地理等分系,并依照计划步步掘进。始于2010年的实地踏访将我对大运河、晋察冀、鄂豫皖、东固、萨尔浒、费阿拉、邺城、涿鹿之野等的感性认识同税收意象结合起来,大大扩张了我对税收地理分析工具的驾驭和运用空间。
2012年接受《大连税务研究》邀约捉刀“税事纵横”专栏时,我正经受着《税道长安》一书孕育过程中“重话题、厚学养、轻写作”的浴火熏陶。操练起大连专栏时,便很自然地将这一旨趣引进。其中“横”的落脚点,便选择了税收地理这取之不尽悟之不竭的灵感泉源。文本的表达,圈定在兼具叙事、言说、义理、考据、辞章、细节、学养、穿越、文彩的随笔形态。
天道酬勤。每一个醉心于微观、细分、小众的学问之境不能自拔的瘾君子,都会顺理成章地收获一些独属于他自己的原创概念、原创观点甚至原创表达。“税收地理”便是这样当仁不让地扑入我的怀抱并深深地打上我的个人烙印的。有了这个烙印,我在已经被相应刊物赋予了“税收文化学者”、“税收专栏作家”的标签之外,又认领了一个足可以与早已心向往之的贾耽、顾炎武、顾祖禹、史念海、潭其骧沟通声气“攀其骥尾”的自得身份:税收史地学者。杜佑所言“辩区域、征因革、知要害、察风土”、顾祖禹所谓“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问关津”,在我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到中年,我将自己少年时立志游遍名山大川的那种宏愿纳入专业的行囊,配合“读万卷书”的“行万里路”越来以游历、踏访、走读、实证的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主题的形态表现出来,变成一种形而上的自选式旅游。既能俯仰关山之雄,又能链接诗书之趣,还能在每一次探访省察后堆砌出一篇篇发于博客、载于刊页、附于课件的放浪随笔,当此胜日良宵,才遇胜境良辰,又作盛世良言,此乐何及也!
税收地理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我写《“辽饷”遭遇严冬》,是因为“辽饷”这一关联着明衰清兴的新税从名称上就与起于辽东的后金政权密切捆绑。而此税终将成为榨干明室血气却滋润满清崛起的变数,又直观反映于1619年严冬里的那场萨尔浒大战。由此,切入辽饷而观照明清易代,便成为一个逻辑顺畅的历史地理归因线索。类似的篇目,还有《魂断沙丘》以沙丘绝地写秦皇宿命、《督亢款曲》以督亢折冲写南北对垒、《逐粮天子洛阳行》以粮道梗塞写隋唐地缘、《东北王气滚滚来》以蛮族逆袭写税史曲线,都是这样以地理元素串联王朝兴革、税事浮沉的思辩模式。
税收地理可以是一种认知路径。我写《税收遵从属性的地域分野》,借助的是基于“地气”反观税收的认识方略。只有区分了特定地域下的不同税性,才好辩识静态的税收地理生态与动态的税收地理互动。《张帆击棹平虏渠》《踏访三大义仓》《秦国人的底气》《茶党之意不在茶》等,也匹配于这一思路。
税收地理可以是一种分析工具。我曾经花费很多精力在不同军政主体间的税收博弈和互动上,“战国”单元的全方位对垒如何因税收细部操作的微妙误差导致最终的成败,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在大连专栏中,我写了《榷场之意不在榷?》《一片祥云绕板升》《1644年税收和约》《少年玄烨之烦恼》这样中国历史上宋辽、明蒙、大明大清与大顺、清与三藩的税收斗法,又以广泛的涉猎在《“游兴税”的中国蔓延》、《德系新税的青岛开局》、《阿拉伯人的“刺桐”上位》中努力揭示了外域税收文化对中国税收变迁的微观影响。
税收地理可以是一种技术手段。这种技术至少表现为风水、地图和系统三个方面。税收地图和税收地理系统的应用效果有目共睹不必多言,仅相关地利产生的堪舆奇效便每每令人叹为观止。从“风水”角度入手,我写《曙光初沐费阿拉》探究龙兴之地对于满清崛起的地脉,写《那是一条英雄的河流》揣度滹沱河之于晋察冀边区的特殊意味,写《盘山“汖”腾彭真渠》诠释这无中生有的红色创制如何产生了偌大的富税效果,都是对我日渐圆满的“税家必争之地”假说的论证。
税收地理还可以是一种归纳方式、一种比较方式、一种界定方式,甚至一种决策方式(比如秦汉大规模的徙豪)。就这样一项新学问可能辐射的广大、深邃和具象空间,我已有的一孔之见定然不足以包罗其万端。权且将我已然涉足的篇章粗略地划分为税收地理概说、税收地理生态、税收地理变迁、税收地理差异、税收地理互动,暂时定格我的张力和局限吧。
收入本书的篇目以发表于《大连税务研究》的专栏文章为主,兼及《中国税务》《海西税务》《唐山地税》等。恰是专栏创作的持续、专精、话题集中、论域深广让我打足了精神全力以赴。特定篇章如《德系新税的青岛开局》、《阿拉伯人的“刺桐”上位》的涉猎文献动辄十数种、几十种,为写《大国肾衰悲甲午》我光买书就有六十一册。某些篇章如《张帆击棹平虏渠》《踏访三大义仓》《曙光初沐费阿拉》《盘山“汖”腾彭真渠》的灵感则直接得自于亲身踏访,另如《“辽饷”遭遇严冬》《督亢款曲》等是对相应历史地理现象的综合把握、排比运筹,自忖无论物化劳动还是活劳动都是扎实厚重,不逊于创制起承转合的大篇幅论文。
正与税收地理探究还属于操练者不多的边缘情趣相关,并受到专栏写作基于个性化表达的激励,我对税收地理的书写有意抛弃了有嫌八股、偏执、拘束、刻板的学术论文形式,而改以更富于思辨性、书卷气、细节描摹、跳跃思维、穿越性链接、开放性措辞、轻读物驾驭的随笔甚至散文样式。“戏说”固然忌讳,但尽可能的通俗却是我的所愿。诚然,对于税收、地理这种小众专业而言,通俗总是相对的。有时不得不以自己的鉴赏标准做间接比附。每每在一篇文章发表后摇头晃脑诵读一遍,如果能够达到“自愧一时间难以超越”的期望,便想当然地认定是一篇“物当所值”的好文章。我珍重自己在相关刊物中享受着远远高出同行平均稿酬的待遇,同时也正视专栏文章篇幅有限的现状,因而会以较大的能动性颇为偏执地追求字正腔圆、“字字珠玑”、字字有出处的行文质效,有时便不免影响了该当娓娓道来方能顺畅圆润的表达效果。
由是,纵是尽很大可能讲求了明快练达以贴近税刊专栏的受众,我仍然没有把握让每个读者喜闻乐见。税收地理的小众品位和史论笔触的遗世独立,注定了它不会象文采飞扬的小说、游记、访谈一般轻松俘虏无差别界面下读者的芳心。期待着以此作为线索、引子、触媒愉悦、舒张、拨动特别板块读者的思维和心弦,并在饱学者、明眼人、“找茬”行家的褒贬中收获有益的沟通。当“二三素心人商量培育”的枯燥学问可以这样快地化作“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庄严求道和“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快乐行旅,同时满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双重需要,这一探寻理应唤起更多同道。
自从选择了在课题研究的业余时光里展开我不同于专项研究、专业研究、专题研究的个性探寻,我便踏上了一条无论对税务干部还是专家学者来讲都属另类的票友之路。好在这样的票友每每可补科班的空白,比如《中国发票史》的作者高献洲先生便因了他曾为税务干部、后来从事会计师事务、业余喜好收藏老发票的特殊地利而成为当仁不让的发票史专家。我也因而希望自己在那些还没有成为显学话题的处女地上的耕云种月因其偶一泛出的三两星亮点,触发一下因长期专于一隅而偶觉寡淡枯燥的专家们,奉之以一点耳目一新的惊艳滋味呢。
一如高献洲先生在序中言及的,本书还不算一部体系严整、表达精警、涵容全面、篇幅宏阔的税收地理学专著,它选择的是具象导入的微观读解。作为一个踏访爱好者,文中诸多篇章所及大多是作者亲身踩踏过的所在,未尝履及的一些也经历过在地图和文献中的反复“走读”,这也确保了书中配图主要来自个人相册,甚至是“有我登临”照。
为免这样一部以“行者眼中的财税风物”为线索的税收地理随笔集因为机械套用“学术格式”而造成的不伦不类,我打破了原来设定的分类标准,而将所收各篇统编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国内税收地理,第二板块为国际税收地理,第三板块则为“税收地理学”的学理阐释。
为本序作序的高献洲先生是我的圈内票友、论学知交、踏访伙伴、著述搭档。我关于税收地理的任何一个新的想法、心得、创议、计划、行动,都曾经在第一时间与他聊过。甚至于,有一些压根还没有成型的朦胧念头,也会在与他一起散步、出行、踏访的过程中向他透露。可以说,他是我关于“税收地理”涉猎、考察和写作的最为知情者。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税收地理自选研究项目的“晋察冀税收史”,就是在我们二人的合作下、基于他的车轮子和我的地图紧锣密鼓地展开。淡泊以处、僻居休门、闭门研治4S之学的我,能在这文化并不发达的小城遇到他这样的嗜读力行之友,真是我的幸运。
感谢刘维维女士细致校读和倾情赐跋。维维研究生毕业后考入一个县级税务机关操文牍之业,她对文采和学问的热爱支撑她写出了多篇优美隽永的文字,比如关于滦州、滦河的抒写,很是匹配历史地理的风韵。有她这样一位“高人”赏光为我的这本小书“找茬”赐教,让本书增色良多。
竭诚感谢我的早年网友齐安居士寄赠的贺诗。其《锦堂春·贺李胜良先生新书付梓》谓:瑞雪狂飘,红梅怒放,阴阳席卷春秋。荏苒年华过隙,紫气神州。古驿西凝霾影,列郡东望云浮。见和谐景色,风调雨顺,誉满环球。 税制攸关地理,奈征程漫漫,驰道悠悠。赋役笙歌锦簇,璀璨珠筹。韵底芳菲毓秀,感史实、夏始商收。政议移丰补歉,抚慰民心,未雨绸缪。
今年是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清日之间的财税运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场战争的结果。而这场战争的胜负,又通过财税增减,大大地壮大了日本帝国的实力,并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败亡。以此而论,《大国肾衰悲甲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年祭》权可以视为一篇全然以税收地理为分析工具的应用性之作。以此发端,税收地理探索,一定有着远大而深邃的前景。我期待着有更多同道加入到对这一阳光学问的探求中。
李胜良2014年9月1日于休门渥庐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