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里的迷雾让我们绝望,如何找到希望
我们不要对财务报表分析寄予过高的希望,但也不必过于绝望。
对财务报表数字的产生的过程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财务数字的背后真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搞不清哪里是真,哪里是假。
会计学家一直在竭尽全力改进会计准则,试图让会计数字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但会计实务中的职场会计人(财务管理者),正竭尽全力遵照企业高层的指示,让会计数字更多地符合企业所有者、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意图,至于会计数字的真实性问题,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那是次要问题。
会计报表里的长期股权投资,不一定是真正的投资,可能是企业利益输送的工具。商誉,不一定是资产,可能是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人为鼓捣出来的猫腻,可能是一颗未来调节利润的地雷。在建工程,不一定是真正的工程,可能是企业人为资本化成本支出、提高短期利润的手段。
有很多上市公司,会拥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子公司、孙公司、重孙公司、重重孙公司,这些数不尽的子孙公司之间,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不尽的关联交易,而有一些关联交易,从股权结构中根本看不出他们存在关联关系,它们之间互签合同、互相收款付款,各种正常交易的手续非常完整,所谓的“三流一致”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们本质上玩的都是“体外循环”的把戏。别说外部人,就连公司内部人都搞不清自己的财务报表中,有多少是真实的,多少是注水的。
会计准则是规范我们每一笔交易该如何入账,而财务数字的操纵者,为了让一笔虚假的数字符合会计准则,他们会设计十几笔,甚至几十笔拐弯抹角的交易。
有人说,无论上市公司如何造假,最终假的就是假的,虚假的利润即使人为操纵出来,最终都会露馅,因为没有真实的利润,现金流会露出马脚,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造假的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但是,你可能忘了,有一部分公司的现金流从来就没指望从经营活动中获得,他们最看重的是估值和融资。
通过财务舞弊,虚增业绩,其目的是提高估值,估值高了,就能够通过股权融资筹集更多的资金,有了外部融资资金,自然就有了现金流。
很多上市公司的生存,并非是靠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而是靠融资活动的获得的现金流。
传统的财务分析观点认为,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才是立足之本,靠融资现金流不会长远。但你又错了,只要这家公司属于热门赛道,总会有投资机构前赴后继地追加投资。如果不信,你看看新能源汽车赛道里的上市公司,那些年年亏损的上市公司是怎样活下来的?
我一直认为,对于外部公司的财务报表,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报,千万不要全信,更不要迷信,但并不是说财务报表就没有分析价值。
财务报表分析最重要的价值是通过财务报表,找到企业财务绩效与企业战略方向是否匹配,企业发展趋势与行业成长方向是否匹配,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否与财务数字相符,等等。
能够通过几年的财务报表,大体上(不是精确)了解一家企业的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这就是我们做财报分析的希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