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儿不挑事儿,碰到事儿不怕事儿
再看见A是在面试两个月以后。在某三线城市当地最好的宾馆(不到两百块一晚)的大堂。我一早从北京赶过去,当时正在吃午饭。A从门外走进来,有些逆光,看不清他的脸。但是直觉告诉我,他心里在想事情,这不像是一个“求职者”刚刚获得心仪的职位应该有的样子。虽然我仍然面带微笑的走过去和他握手,但是心里已经做好了某种“心理准备”。
集团下面一家合资公司的CFO空缺。难点在于能力要求不低,但是工作地点在三线城市。面试A,我给他的分数很高,综合80分+。年龄,阅历都契合;专业,英语,沟通都很出色;在合资公司工作过,人比实际年龄更成熟,成功处理过比较复杂的矛盾冲突;一直离家在外地工作;有合理的换工作理由以及加入我公司的意愿。面完以后,我对所有人说:“足够好,可以聘。”于是,我们给了Offer。
正式入职日期之前,和A相约去合资公司实地参观,了解情况。于是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前几天,HR在Lync上问我有没有时间谈个紧急的事情。果然,A在签了offer一个月以后,变卦了。于是我对HR说,问问B现在的情况,以及对这个职位是否还有兴趣。B是我心里预留的备选,没有A那么出色,但是作为“合格”人选是够的。当时我给B写的评语是,经验丰富,但是主动性不强,冲突管理能力弱,综合评分不到70。
HR说她感到遗憾,这个时候有这个变故。我说:“正常。签了Offer以后就会正式辞职。而现在的东家如果想留,一定会拿出些诚意来。这个时候对于候选人来说,再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A的现任雇主答应A在家乡为他找合适的职位。这意味着不到35岁的他可以结束常年漂泊的日子。HR问我还要不要和A谈谈。我说,“不要,没有意义。”
在给B做背景调查的同时,继续看猎头推来的简历。
若干40+,甚至45+的候选人,好几个目前属于待业求职的状态。这些人大多曾经在外企做到FD甚至中国区CFO的职位~最近几年或是跳槽到私企,参与上市计划失败;或是公司并购被影响;或是所在部门被集团搬到东南亚国家去,而被迫再就业~
我看着这一份份如果倒退十年都绝对显赫的简历,有些感慨。十年前,他们在外企风光无限,业绩傲人,一路晋升。那时候的他们应该也不会出来看这个需要驻扎在三线城市的合资公司CFO的机会。而如今,即使他们真心愿意降薪来做,也要面临重新学习具体业务,更新会计知识的问题。因为他们过去十年里都是领导相当大的团队的,工作重点都是管理。
不能说他们这二十多年来不努力才会走“下坡路”,只是世界一直是在变化的,我们也要一直努力调整自己来适应这些变化,包括自己目标岗位的高度与心态。我愿意给45+的候选人们机会,如果他们真的条件还符合,而且真的甘心。如果还能多少看得到热情,就更好了。可惜,到现在,还没有看到。
而我,不禁在想,是否过几年,我的简历也会出现在某个地方,被人评论,被人唏嘘。
B的背景调查结果出来了。这是我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碰到背景调查不通过的情况,这个有些意外。B自己写的推荐人也给的负面结论:“不建议雇用。”B有一段工作经历离职原因看起来有些奇怪,我们当时是担心B有过不合规的问题。背景调查公司给的信息:B在做财务总监的时候,总经理有贪污舞弊问题被公司起诉。公司希望B做证人,而B最后担心总经理报复就选择了逃避,辞职离开了。因此B的这段工作经历,无法提供总经理做证明人。联系到的两个HR,都明确提出:“不建议雇用。”
财务总监确实也算“高危”行业呢 ~ 有些事情,看来是逃不掉的。
人生中,我们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事儿。没事儿不挑事儿,碰到事儿不怕事儿 ~ 有事儿是常态,说明我们还活着。
突然在想,如果5年,10年以后我需要面对一个三十多岁的总监求职,我一定努力拿出最好的状态,让他/她看到一个精神焕发,积极向上的小老太太J ~ 是的,再苦也要笑一笑。
如果你以后有类似于A的情况,在签了Offer以后改变了决定。事情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不用纠结。但是我建议你,最后给面试过你的人们真心的发个短信,表示歉意也表示感谢。这样处理就足够好了。
世界很小,山水有相逢。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