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关于底稿索引那点事
按:今天听课学习了一些关于Addressing的知识,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1.从小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就会使用字典,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当时是怎么用的?是用查拼音查找?是用部首查找?是凭经验直接翻?还是将常用的贴上纸条,用的时候直接看纸条直接翻到?
2.当母亲让你拿一下厨房里靠近洗碗机边上的白色杯子时,你是怎么找到它的?是走到厨房用眼望向洗碗机,然后在看它附近是否有白色杯子吗?
3.当我们小时候做数学题的时候,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带入数字计算得出,但复杂的问题则需要先列上公式,在带入数字,你是否也是同样的感受?
综上,从计算机科学角度出发,上述问题存在两种解决方法,一是顺序查找,适合有经验的人来操作,比如找东西,找不到再找第二遍。这也是上帝喜欢笨人很好的例子。二是字典查找法,查字典的人从来不用一页页地翻找,而是大约估摸着所要查的字所在的位置,直接打开那一页,如果发现要找的字在这一页的前面,就往前翻,否则就往后翻,总之几次之后,就能找到该找的字。
实际上,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无论生活,学习,工作,建立地址,或者编号,或者应用在审计中就是建立索引会很容易提高效率,这是具有普适性的。
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最早的计算机,无论是算盘,还是帕斯卡的计算器,都没有编号一说。编号这件事始于图灵,在图灵之前,大家用计算机(机械的或者继电器的)算完一件事就完了,很难让它做复杂的事情,因此并不需要编号。图灵超出前人的地方在于他不满足于让计算机只做一种特定的计算,而要让它通过计算来实现一些复杂的功能。大家可以细细体会这两者的差别,以前的人把计算当作目的,图灵是把计算当作手段,实现一些功能才是他的目的。(来源:吴军的谷歌方法论)
在审计实务中,我们在获取审计证据之后,需要将审计工作底稿与相关证据进行索引,建立索引会有很多好处,比如:直观反映底稿中执行审计程序与获取证据的关联性,假设我们执行了银行存款函证程序,审计程序包括获取并核查银行账户信息以及银行对账单或银行流水,编制银行存款函证并独立发函等等,这时我们会编制银行明细表底稿及银行函证控制表等工作底稿,并获取了银行对账单或其流水,以及加盖银行公章的回函。此时,我们需要执行审计程序并核实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并将上述执行的内容真实,完整和准确的记载于底稿之上,以反映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勤勉尽责。那么,如何清晰准确且有效率的体现于底稿之上呢?
那么,索引出场了,它可以解决可能看上去复杂且没有思路和方向的问题,我们将工作底稿上的索引号与审计程序,审计证据进行编号(也可能存在交叉索引),并使其能够形成逻辑,让没有接触过该项目的独立复核人员能够清晰快速的看明白,这就可以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历史上被证监会处罚的会计师出现过索引问题,比如,某底稿做的某项程序索引了某个证据,但这个证据不在这个底稿后面,而是索引另外一个底稿,但是查来查去并没有该底稿和证据,那么,问题就尴尬了,这个底稿应该是没做,胡乱写的。这就如同计算机编程一样,最后的编号并不存在,直接宕机了。
索引看似简单,实则不然。
实务中,我们经常看到这些问题,审计人员获取了大量资料和证据,但这些证据简单堆砌在底稿之后,并无索引编号,别说复核人员看不懂,时间长了,估计自己都晕了。
还有一些证据漏洞百出,可能看都没仔细看,就简单放在那里,毫无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态度。如果认真执行审计程序,将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进行核实,并编制索引,反复认真核实,并带有质疑精神,在专业胜任能力一定的情况下,还会发现不出漏洞百出的问题吗?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根基,是审计人员的命脉,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加倍呵护并保护它,而不是获取之后的随意丢弃,不闻不问。当一旦项目出现问题,如若对簿公堂之上,工作底稿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此时再想补充底稿,加倍呵护,或许已经为时已晚,是否会捶胸顿足,是否再想早知今日,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