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精益和TOC原来差在这里
一直以来脑海里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精益和制约理论到底差别在哪里?经过长久的琢磨,今天终于有点明白了。
一、管理目标
制约理论认为企业目标是在现在和将来感到更多的钱。精益生产方式的出发点是从减少七种浪费开始,分析整个价值流,消除浪费的环节和过程,降低公司的成本提高公司的竞争能力。二者相同的部分主要是降低库存、减少运作费用、减少生产周期等方面。
二、方法和工具
精益生产方式管理目标中对库存、成本、企业的运作效率进行了有效管理,管理的方法主要采用对产品实现过程的价值流的分析,消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浪费,达到公司改善的目标,并提高公司的竞争能力。
制约理论管理的重点是提高系统的有效产出,库存和运作费用。制约管理重点把压缩库存作为其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压缩库存的方法主要在公司内部建立DDR生产计划系统、改变公司的生产批量政策、进行缓冲管理,加速物流的流动,提高整个系统的有效产出。
精益生产方式采用价值流的分析,对整个产品实现过程更加关注,但是它对制约系统产出的关键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计划方式的差异
制约管理计划的核心是基于拉动的瓶颈环节的挖尽和缓冲、投料管理,以保证整个系统产出的最大化。
精益生产采用看板管理方式制定生产计划,看板管理方式制定的生产计划对过程之间的配合提供了明晰的信息。
四、业绩评价的差异
制约管理提出了有效产出的财务分析方法,用来衡量公司的业绩。由于业绩衡量以整体绩效的提高为目标,因此在实际衡量过程中能够以整体的观点对系统的各个环节和部分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它消除了企业改进方面所面临的不合理的成本指标和一些效率指标。
目前精益生产的业绩衡量方法还没有导人系统整体有效产出的概念,尽管精益理论的创造者们一再强调传统基于成本计算的财务核算方法对生产率的影响。但是精益生产方法本身并没有很好的与财务核算和业绩测量有机的联系起来,它的重点是根据企业价值形成过程进行改进,以便降低费用,提高公司生产过程的敏捷性和效率。
总而言之,精益和TOC都是很好的理论,但都不完美。精益太复杂不易落地,TOC的理念简单实用,但是实施过程中需要精益和6西格玛等工具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