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成语——开源节流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而目前企业的口号更多是“降本增效”、“全员降本”。坚信“降低成本就能提高利润”,导致企业把降本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开源的重要意义。
开源节流,比喻在财政经济上增加收入,节省开支。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在《富国篇》中阐述富国的策略: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忧不足。若要国家富强,就要爱护百姓,在收支上开源节流。
虽然从文章上来看,开源和节流孰轻孰重并未定论,但几千年来中国人约定俗成地将开源放在前面,讲节流放在后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方针是“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亦即所谓的“双增双节”。亦是将“增”放在重要地位,而“节”次之。大家熟知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口号,亦是强调开源,生产。比如食品生产,先在量上满足需求,而且要快速满足,否则就有人饿肚子,甚至饿死人。在此基础上,食品质量要提高,越来越精细、卫生、有营养,甚至往所谓的“绿色有机”上发展。最后才是省,即节约满足前面三个条件的成本。
而目前企业的口号更多是“降本增效”、“全员降本”。坚信“降低成本就能提高利润”,导致企业把降本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开源的重要意义。
在会计理论中,早期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卖方市场条件下,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对于提高企业利润是有帮助的。因此流行一句话:“节省一块钱成本,就是赚到一块钱利润。”这句话貌似正确,其实不然。这句话要有假设才能成立:1.当收入不减少或者收入很难增长了,那么这句话是有道理的。2.如果收入增长较快,那么企业为啥不去优先增长收入呢?3.如果收入大减的情况下(很多人说制造业的寒冬已近来了,的确感觉到了),再节省也无助于改变大衰败的趋势了。因此,增收节支,增收首要,节支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