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读“供给侧改革”
自去年11月份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供给侧改革”这种说法本身或许是不准确的,更加明确的说法应该是“供给侧调整”,即压缩和关闭技术和管理落后的,产能过剩的,耗能和污染大的企业,支持先进的企业更好的发展。亦即在供给方面有增有减有保有压。
供给侧调整的官方解释是“三区一降一补”,亦即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讲成本,补短板。本号曾经专门做过系列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历史消息。
具有独立观点的经济学者杜建国强调:不能将改善供给侧与扩大需求、稳增长对立起来,不能夸大中国产能的“过剩”与“落后”,相较而言,中国的产能过剩并不严重,中国的产能也不落后甚至相当先进;压制需求、降低增长,非但不能改善供给侧质量,相反只会恶化供给侧质量;供给侧改革不应该是让人民收入下降,不能违背共享原则。
媒体渲染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其实看看,日本钢产量达亿吨已近50年了,现在仍旧保持不变,按照此理,中国保持钢产量八亿吨以上至少要到2050年。不是成天说日本了不起嘛,那就学日本大炼钢铁吧。
经济不景气时期似乎什么都过剩,可当经济回升了,这些所谓的产能是不是又不够了呢?现在去了,到时该怎么办?再重建?
王胖曰:
从微观世界来认识去产能:1.适当的过剩产能是一种针对需求波动的缓冲,可以避免产能暂时性短缺造成的损失;2.去产能的务实做法应该先去产量,然后用市场的手段经过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将产能转移出去,过去那种行政命令式的去产能对企业的伤害更大;3.供给侧调整重点在于支持企业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在物资紧缺年代,人民生活中多用低级产品比,如搪瓷制品,现在要用中高级产品了,那么原先生产低级产品的产能需求萎缩,应该淘汰,这是指落后产能。另一类就是高污染、高耗能产能,不符合绿色GDP的要求。
关于去库存,我认为去库存应有限度,道理同前,适量库存是应对零售短需求波动的缓冲器。某些专家学者鼓吹的零库存有严格的应用条件,使用中要特别慎重。
去杠杆,特别是金融杠杆应该警惕,但是如果应对国籍,就会发生类似去年的股灾般的系统风险。今年的房地产市场中金融杠杆的扩大,在今年有可能演变成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趋势。
补短板是非常赞成的。目前很多人认为补短板不如发挥长板。
降成本比较复杂。首先,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降成本和微观的降成本不可同日而语。政策本意要求降的是企业外部成本。比如物流成本、资金成本、税收成本。但是,如果降了金融成本金融机构就要受损失,降低物流成本一是损害物流企业利益,另外还可能降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此消彼长。而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否认劳动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就和中央在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的口号不相协调了。这个口号喊出去容易误导企业运营决策。
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政策面还处于复杂晦涩思路不清的时期。我赞成杜老师的观点:要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提速最关键。增长速度上去了,啥都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