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关注的问题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今日发布,税务老兵阅后列举《方案》没有关注的问题:
1、征纳关系中除了办税、稽查外还有一个涉税事务
改事务目前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用词来表述:纳税评估、风险监控、税源管理、纳税提醒……,但大部分纳税人几乎每1-2年就会遇到一次,或者1年中国税、地税各若干次。
诚然,几乎纳税人每个纳税人均存在纳税失范情形,越是小企业事项愈多,越是大企业涉及金额愈大。在“大数据时代”这些情况有一部分被“挖掘”出来。
电话询问、约谈,各种非正式沟通开始被启动,纳税人百般解释,税务机关将信将疑,准备资料,报送说明,征纳交互关系在频繁进行。
这本来很正常,但工作开展下来必须有结果,这个结果是什么,税款,补缴税款。
纳税人本来就有税务越轨,但没有能力查明,或者不愿揭开“冰山”,开始打探补税多少可以完结这个不知道时间表的征纳交互动作;
纳税人自己也没有搞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估计没有多大事,最好税务人员说个数字,尽快结束这个无法弄懂的办税事项。
……
税务人员百般解释,就是无法解决问题,无法进行税务稽查,心里窝的那个火得压住;
税务人员实在不明白,明明是很合理的情况,这个数据怎么就是问题呢,如果不是问题,那个报告要写多少,补税,工作就简单多了。
……
好,这些情况纠结在一起,情况发生了
纳税人王顾左右而言他,以较轻的(但是不存在)的违法事实掩盖真实的违法事实,以较少的补税换取真实纳税义务逃避
纳税人摆脱烦恼,补点税,尽快摆脱这个无休止的沟通
还有自我感觉好的纳税人,通过莫名其妙的“关系”,补点税摆平算了。
税务人员有任务,有指标,快补税,快结束,让我的业绩快快长;
税务人员无法定点“制导”,快点结束换一家,摆脱弄不明白的漩涡。
只要补税,一切好说。
这个行为是什么?税款是什么?未来继续吗?《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没有回答。
这种在某些压力下(不是稽查)的自查不是涉税风险的“减压阀”。
2、12366给出的答案准确吗?
同样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你分别打县、市、省的12366,答案往往不一致,而且你要想将12366的口头答复转换成书面告知,这个几乎不可能。
3、能不能给个不受理、不出件的文书?
“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不受理,不同意,特别是审批事项以外的税务事宜。但是就是永远停留在口头上,直到你提供的材料和要求的一致,好让税务人员进行形式审查,有些明明无法提供的资料,你必须有,至于你造假,我不管,反正责任属于纳税人。
法院受理案件已经每案必复,可以在税务实践中经常做不到。
4、政策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