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本观——观点的交锋!
我的成本观——观点的交锋!本文源自中国会计视野论坛的话题争论
我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的授课中提到,依据成本进行产品组合决策等一系列决策时,需要考虑一些列的假设前提:第一、产能是充足的,各个工序之间的产能配给是平衡的,生产过程中不存在瓶颈。第二,产能是可以转移的,不用于制造A产品时可以用来制造B产品。第三、每消耗一个单位的资源对企业来讲提供的价值是相等的。如果不考虑上述假设限制,主观地以成本作为主要决策变量,势必得出错的或者老板不接受的决策建议。
制造成本思维是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当商业模式和经济环境不断进化还固守100年前的成本管理思维值得反思。
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的三个观点:
第一:现阶段企业“成本”的功能弱化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旧的成本核算不能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第二:现有成本核算是服务于对外财务报告的,基于对内管理和报告的成本信息系统可以打破制造成本归集分配的对象化思维。
第三:“非对象化成本”亦即仅有分类归集的耗费数据是可以满足成本管理需求的。下面我详细阐释一下。
第一:现阶段企业“成本”的功能弱化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旧的成本核算不能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这个观点在本文开始已经论证过。关于成本的功能,请见中国会计报的文章成本理念和方法的再认识中的详细论述。
另外,我补充一下对成本功能的思考。如果我们按照成本性态分析前提下的本量利分析、经济订购量分析等方法来做成本决策是好的成本管理吗?本量利分析用在新产品成本规划阶段是有益的,而对于已经量产的老产品来讲,算保本点保利点作用不大。经济订购量是基于采购储存成本最低化的模型,但是这个模型没有考虑生产系统对存货的处理能力带来的成本。产品组合决策分析中,最主要的考量因素是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毛利。实际上要区分单品的毛利率和毛利额这两个指标。因为毛利率高的产品不一定能量产或者取得很高的销售量,而毛利额大的产品不一定毛利率高,高毛利是因为薄利多销造成的。无论是高毛利还是高毛利率,其实都是基于售价和成本之间的对比。而一般企业对售价的把控能力不及对成本的把控能力,则降本增利变成目前成本管理的直接目的——毛利最大化。成本定价决策前已述及,即便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讲,这个本也是企业的个别劳动而非社会劳动。如果要上社会接受,还必须遵守价值规律,考虑供求关系、企业发展战略等因素。
需要探讨一下成本的绩效评价功能,特别针对成本中心的成本差异评价机制,我提出了一个案例,@taoxiaoping网友在他的帖子探讨王教授之成本功能灭失论中认为“企业需要变动的是业绩评价指标,而不是固守原先的评价指标而反过来说成本核算对其造成了错位评价。”我首先同意,企业要变更对成本中心的评价指标,不能用成本差异评价。但是用什么指标评价呢?我认为应该用有效产出为主的指标评价。既然成本中心的评价可以用非成本指标,那么目前这种对象化费用的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是否就降低了?
关于第二个观点:现有成本核算是服务于对外财务报告的,基于对内管理和报告的成本信息系统可以打破制造成本归集分配的对象化思维。经典教科书上的成本管理是基于成本性态分析。而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划分是成本管理的基础。那么是否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重构成本核算呢?这里需要两个基础性的工作来做,第一,通过实证研究,对照目前的对外报送的成本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如果相关性低,则可以着手进行新的成本报告模式的改进。第二,什么样的成本报告模式既能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又能传递出公司成本与价值的关系?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是非常好不够多,但是实践中有效产出会计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如果要了解有效产出会计是什么,TOC和战略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请到上国会远程教育网选听相应的课程。
第三个观点:“非对象化成本”亦即仅有分类归集的耗费数据是可以满足成本管理需求的。大家的成本思维已经被对象化禁锢多时。但是打破这个思维定势需要时间和魄力。为什么我认为可以仅凭分类归集就可以实现成本管理的需要?第一,基于第二观点中的有效产出会计原理;第二,请思考一下,这些年来我们针对期间费用的管理,总结出了很多经验,这些都可以移植于成本核算和管理,而期间费用就是非对象化的,仅仅分类归集就可以了。第三,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算账而算账。成本管理也不是简单的降本,降低成本仅仅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或者说创造价值。成本管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