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中国会计精神文化变迁(2)

杨良成 / 2023-06-05
文字 正常
  • 标签:
  • 会计文化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三、规范伦理:秦汉时期法律与契约精神

    秦汉时期,先秦以来的德性规范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中国自古以来,讲的是诚信精神,信义无价。例如“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无二诺”,便是典型的诚信范例。

    我们还可以从三国时期的关公被奉为“武财神”中可以窥见一斑。

    关公在桃园三结义前,是个商人,推车卖枣,肯定会算账了。如果不会算账,天天做着亏本买卖,哪里还能活命。此为一。此时关公记录的只是自己推车贩枣的小账。

    关公和刘备失散后,得知刘备消息,要去寻找刘备时,将累次所受曹操金银,封置库中,悬汉寿亭侯印于堂上......径出北门。这里写关公将累次所受曹操封赏的金银,都封置库中。

    民间传说不仅仅是封在库中,还有一本账册,详细记录了曹操的赏赐,记账的方法是按“原、收、出、存”四项来进行记录的。这种记账方法非常详细清楚,后世商人便按此方法开始了商业的会计核算。此为二。此时关公记录的财富远非当初贩卖枣子小账可比。

    关公被擒,孙权爱其才,想劝其归降,主簿左咸说:“不可。昔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毕竟留之不住,听其斩关杀将而去。”

    从左咸的话中,我们可以分析到,曹操对关公的封赐,真的要记账,才能得知其详细了,不然这么多的赏赐,怎么分得清呢?而且其“原、收、出、存”的记账方法,与后来宋朝的四柱清算法有极其类似之处。四柱清算法是按“旧管+新收-开除=见在”进行核算的。原,对应旧管;收,对应新收;出,对应开除;存,对应见在。

    关公一生最辉煌的地方,就是荆州。关公镇守荆州时,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当时荆州下辖有江陵、公安、南郡、松滋、长沙、零陵、桂阳等地,地广大。关公既要北拒曹操,又要东拒孙吴,没有粮饷怎么打仗,所以此时他不仅要精通会计业务,还要精通审计业务才行。例如关公安排公安、南郡要给前线送多少粮草,他肯定知道此二处有这个经济实力,才这样安排,不然他也不会瞎指挥,只不过指挥时,脾气不太好,让守此二处的傅士仁、糜芳对其畏惧,关公兵败时才没有去救他。还有他撤荆州之兵去增援襄阳时,为防东吴偷袭,命人沿江建造烽火台,派人驻防。这里面既有固定资产投资,又有人员费用安排,不懂财务,不管经济,能行吗?关公此时管的已是一个大州府之账,不仅懂财务,还擅长宏观经济管理。此为三。

    前此三因,可与会计、财务、经济管理挂上钩。后世人们又在前此三因的基础上,发挥了充分的想象,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大约有以下几因。

    一是诚信方能致财。商人谈生意作买卖,讲的都是重义守信。关公降汉不降曹,提出一旦得知刘备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都要去追寻,后来果然过五关斩六将而去,何等诚信!有了诚信,才能发家致富。所以人们开始将关公尊为神,特别是商人将其尊为财神。

    二是管财的不贪财。曹操得关公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但关公离开曹操时,将曹操所赐金银全部封置在库,可见关公不为钱财所动。这种管财而不贪财的会计伦理精神,正是民众心中的财神所应具备的禀赋。

    三是神灵保佑能发财。关公被东吴活捉斩杀后,先主兴兵复仇,关公显圣,关兴剑斩潘璋,收回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商人们做生意,哪有只赚不亏的?每当生意受挫之后,总希望能像关公显圣一样,东山再起。这样的保佑神灵,关公肯定是上好人选。

    四是发财后要有守护神。关公既忠且勇,是人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中的最理想人选。关公之忠,能保护他们的生意红红火火,能帮助他们守护已经得到的财富;而关公之勇,能赶跑那些不义之人,让那些不讲诚信的小人没有机会,远离自己,商人的生意才能一帆风顺。

    有以上诸多因素,民众们自然要尊关公为“忠孝仁义勇”兼备的武财神!在诸多民众心中,会计,就是他们心中的财神,应该具备类似于关公“武财神”一样的品格。不过,这些都是道德层面的。

    和先秦时期相比,秦汉时期颁布了一系列和财务、会计、税收、审计相关的法律规定。“计有律”是这一时期,会计制度文化的典型标志。这些法律规定,在睡虎地秦简和汉代竹木简中有明确的记载。

    会计制度文化的发展,催生了会计精神文化。秦汉时期,会计精神文化方面,从自觉的德性伦理规范,开始向规范伦理演进,主要体现在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上。

    例如秦汉以来形成的“上计”制度,一直得到了很好的遵守。秦汉时期会计人物的杰出代表:张苍,既是秦时柱下史,又是汉时上计官。张仓是秦汉时期著名的会计专家。秦时张仓曾任柱下史,主管郡国上计,明习天下图书计籍,是一个善于抓会计核算的老手。西汉时归顺刘邦,萧何因他在秦国做过上计事务,能算计,对管理地方图书计籍有经验,就推举他以列侯身份居相府主持郡国上计事宜。一个专业的会计官员,能够两个朝代为官,既说明了其专业素质过硬,还有其诚信的品格,以及其对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遵从。

    流沙坠简,又名“敦煌汉简”,有王国维考释、罗振玉排类一书《流沙坠简》。该简杂事类第六简,记载有一桩成交面袍的买卖。简分正反两面。

    正面简文记载:神爵二年十月廿六日,广汉县廿郑里男子节宽德,卖布袍一,胡隧长张仲孙用,贾钱千三百,不在正月□□□至□□□□□□。

    背面简文记载:正月书符用钱十,时在旁侯史张子卿、戍卒杜忠知券约。沽劳二斗。

    简中的“符”,即是券约的代称,书符就相当于现在的写合同,在旁知券约的张子卿、杜忠二人,就是签订合同的见证人,而且见证人还有酬劳:沽劳二斗。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中国会计精神文化从先秦以来自觉的道德伦理诚信,开始向遵守法律和契约的规范道德诚信演进。

    四、四柱结算:唐宋词的会计精神文化

    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会计制度文化方面最为杰出的成就是四柱结算法的普遍运用;会计物质文化方面,是将会计分析报告,汇编成书,供统治者参考,最为著名的是唐代的《国计簿》和宋朝的《会计录》。

    随着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物质文化的演进,会计精神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宋时期,中国最著名的文学形式分别是唐诗和宋词。我们从唐宋诗词中可见一斑。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之一,素有“诗豪”之称。他在《九华山歌》中写到了会计始祖大禹和会计的起源:“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诗中,刘禹锡将大禹在会稽山大会诸侯之事,与轩皇登云亭封禅相提并论。可见,在他心中,大禹这个会计始祖的分量。

    唐朝时,我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诗人们在诗词中广泛涉及。例如诗仙李白的《嘲鲁儒》便与会计以及经济管理相关: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诗中的“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非常直白地嘲笑了鲁叟只会读死书,不懂得安邦治国的经济之策。

    唐朝元稹在五言诗《估客乐》中对唐朝的商人营利以及会计算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即行。......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大儿贩材木,巧识梁栋形。小儿贩盐卤,不入州县征。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鲸。钩距不敢下,下则牙齿横。生为估客乐,判尔乐一生。尔又生两子,钱刀何岁平?”这种既经商又自己算账的估客,其实是很辛苦的,赚的是辛苦钱。

    张籍在《贾客乐》中也写道:“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真实地刻画了商人会计每夜记账,算账算到很晚才休息。诗中的商人兼会计,虽然地位很高,“为上客”,但很辛苦,夜夜算账,别人都睡了,而他却“眠独迟”。

    以上诗句,都反映了一点:会计工作很辛苦。但会计们乐在其中,不见两诗题目分别是《估客乐》与《贾客乐》吗?正是经济的发展,才导致了会计的繁忙。也正是会计的繁忙,才催生出新的会计核算方法,也正是经济的发展,才有了《元和国计簿》等全国性统计的会计分析报告,供统治者参考。宋朝时期,体现更为鲜明。

    黄庭坚在《赠李辅圣》中写道:“交盖相逢水急流,八年今复会荆州。已回青眼追鸿翼,肯使黄尘没马头?旧管新收几妆镜,流行坎止一虚舟,相看绝叹女博士,笔研管弦成古丘。”

    黄庭坚将宋朝会计的“四柱清算法”里面的公式: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在诗中以戏谑的口吻,问李辅圣:你原来的夫人、小妾(旧管),加上你新收的总共有了多少?只可惜要开除一个女博士,因为她已经成了古丘。除去她后,才是李辅圣女人们见在的结余。

    辛弃疾在《雨中花慢》中写道:“马上三年,醉帽吟鞭,锦囊诗卷长留。怅溪山旧管,风月新收。明便关河杳杳,去应日月悠悠。笑千篇索价,未抵蒲萄,五斗凉州。 停云老子,有酒盈尊,琴书端可消忧。浑未办、倾身一饱,淅米矛头。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吴牛。晚天凉也,月明谁伴,吹笛南楼。”

    辛弃疾也在诗中,很自然地写道了宋朝会计普遍运用的“四柱清算法”,将溪山风景拟人化会计化,溪水山川仍是旧模样“溪山旧管”,为期初余额,但清风明月平添了几分动人“风月新收”,为本期发生额。

    从唐宋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会计的发展,特别是会计制度中“四柱清算法”的发展完善与普遍运用,这种会计精神已经深入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入到了经济的血液之中。

    五、天地合龙:诚信合龙审查的服务形象

    明清时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旧式金融业(包括典当、票号、钱庄)和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对会计记账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龙门账、四脚账等复式记账法应运而生。会计制度文化的发展,也催生了会计精神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从明清小说中窥其一斑。

    首先,会计诚信一脉相承。《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唐解元一笑姻缘”中写唐伯虎带秋香出走之前:“华安将典中帐目细细开了一个簿子,又将房中衣服手饰及床帐器皿另开一帐,又将各人所赠之物亦开一帐,纤毫不龋共是三宗帐目,锁在一个护书筐内,其钥匙即挂在锁上。”原来,唐伯虎在华府是名会计,他走之前,要办理移交。但他是偷偷走的,他只能诚信地将移交账目明细列好,只是没有当面交接罢了。

    其次,会计在诚信守法的基础上,还有逐级审计与审查。冯梦龙编辑民曲《挂枝儿》中有一篇《查账》写道:“为冤家造一本相思账,旧相思,新相思,早晚登记得忙,一行行,一字字,都是明白账。旧相思销得了,新相思又上了一大椿。把相思账出来和你算一算,还了你多少也,不知不欠你多少想。”虽然作者是借的相思账之名,但写的是审计查账之实。明清时期的龙门账、四脚账,因要合龙平账,账目不平是常事,查账平衡也成了家常便饭,所以民间对查账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第三,会计人员不仅仅只是唐宋时期辛苦的形象,还有了很好的服务形象。《警世通言》卷二十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写道宋金从幼学得一件本事,会写会算。他“辛勤做活,并不偷懒,兼之写算精通,凡客货在船,都是他记账,出入分毫不爽。别船上交易,也多有央他去拿算盘,登账簿。客人无不敬而爱之。”从这可以看出,会计的传授已经从学童开始了,这个宋小官还是个专职的会计人士,正因为他良好的服务形象,人们才“敬而爱之”。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会计职业和会计人士相当敬重甚至羡慕,商人们对会计更是尊重,不然也不会“央他去拿算盘,登账簿”。

    (未完待续)

    主要参考文献:

    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赵丽生:《中国会计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

    杨良成人文会计

    作者
    • 杨良成 湖北作家协会会员,注册会计师,长江大学客座教授,专攻会计文化。 微信公众号:杨良成会计文化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