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隐机谋看鲁肃,合作双赢强财务
鲁肃在三国中一直是以一个忠厚长者的身份出现的,有时候甚至是愚笨到家,让人看了直摇脑袋,心中还要连呼:怎么这么迂腐呀!可是我们只看了表面,而没有联系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其实鲁肃是东吴集团公司大智若愚的CFO。
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 。周瑜举荐了鲁肃。并说鲁肃胸怀韬略,腹隐机谋。孙权第一次向鲁肃问计求策时,鲁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这是鲁肃为孙权所制定的宏观战略。从鲁肃的宏观战略看,周瑜给孙权举荐的确实是贤臣。
在刘备与孙权组建抗击曹操的联营公司之前,东吴公司内部对于战或降,有很坚锐的两派对立。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东吴众谋士都力主投降曹操,包括张昭都是这个意见。而鲁肃却说:“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又说:“众人之意,各为自己,不可听也。”意思是谋士等降曹操后,还可以继续当他们的官,而孙权则失去了可以与曹操争天下的机会。
所以他力排众议。从这点就可以看出,鲁肃在大事上是绝不糊涂的。
刘备与孙权组建了抗击曹操的联营公司后,周瑜发现刘备公司的诸葛亮计画高他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幸好鲁肃相劝:今曹贼未除,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后周瑜又让诸葛亮去偷袭曹操粮草,被诸葛亮识破为借刀杀人之计,周瑜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肃曰:“今用人之际,望以国家为重。且待破曹之后,图之未晚。”瑜然其说。书中类似于此的故事还有很多,周瑜总是在想方设法,想除掉诸葛亮。可见周瑜在集团公司外部,在联营伙伴与竞争对手之中没有容人之量,倒是鲁肃以大局为重,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合作共赢的宽人之心。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这就是大智若愚的鲁肃。在与刘备公司合作抗击曹操集团的过程中,他很清楚:东吴公司与刘备公司斗则双伤,和则双赢。所以他坚定地执行着这个大政方针,而且靠他自己的能力去影响他的主帅周瑜,维持来之不易的合作局面,成功地抗击了强大的曹操集团公司。
在成功抗击曹操集团公司之后,东吴公司和刘备公司又因为利润分配不公产生了矛盾,联营公司很快产生了裂痕。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完全没有信义可讲。东吴公司以周瑜为代表,强烈要求讨还债务,大战大有一触即发的可能。为此,鲁肃又担当起了协调的重任,先是有口头协议,后是有书面协议,都是刘备公司要将荆州当做抗击曹操集团的利润,分配给东吴公司的协议。只不过他没有像周瑜那样激进,而是有理有据的逐步实施,最终使刘备公司的背信弃义大白于天下,让东吴公司至少占据了理和义。
周瑜死前,遗书孙权“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孙权接手即日便命鲁肃为都督。鲁肃继任后,虽然在原则性方面,继续催讨荆州,但并没有如周瑜那样激进,相反在灵活性方面,还是维系着孙刘联盟的基础,没有让孙刘联盟彻底破裂。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期,大力引进外资公司,举办三资企业、联营企业等等,在引进与联营过程之中,肯定要给予对方合理的利润和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其实都是为了合作共赢。在合作的过程中,外资企业发展了,有了经营利润,而中方公司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先进的技术与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最典型的是广东等沿海一带的地区举办的三资企业、合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等。
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期,与以往的注重引进资金相比,更加注重技术、人才的引进。大力加强创新,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都离不开合作。经济旧常态下,有旧常态下的联营与合作,有旧常态下的利润分配形式与合作共赢。
经济新常态下,必然有新的联营与合作,有新常态下的利润分配形式与合作共赢。财务更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而错失了与竞争方携手合作,互利共赢的良机。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发展,世界早已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国与国之间必然存在竞争与合作。同样,企业也早已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绝对不能置身于外,企业与企业之间也都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目前有些国家动辄挑起贸易战,实施单方面的制裁,做着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事情,逆潮流而行。
相反,在国与国的竞争与合作中,中国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共赢,如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经济组织、互联互通、东盟十加一、RCEP、金砖国家组织等等。开创了国与国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合作的典范。
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中,我们财务人员如何建议决策者开展合作共赢,胸怀韬略,腹隐机谋的鲁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