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中国会计精神文化变迁(1)

杨良成 / 2023-06-04
文字 正常
  • 标签:
  • 会计人文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摘要:中国会计文化伴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会计文化分为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与会计精神文化。中国会计精神文化在其形成发展与变迁过程之中,一直秉承诚信原则,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展现出了其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会计文化 会计精神文化 发展 变迁

     

    引言:广而言之,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总称。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人的活动,上升为会计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会计文化伴随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一路经风历雨,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可划分为: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与会计精神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会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会计文化重新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展现出了美丽的容颜:

    会计物质文化日新月异,会计制度文化循序渐进,会计精神文化质朴厚重。

    本系列文章分三篇分别阐述中国会计物质文化变迁、中国会计制度文化变迁与中国会计精神文化变迁。本文专门阐述中国会计文化中的精神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会计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种工具,从古至今会计从来就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

    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情感的、有情怀的、有温度的,是冷冰冰的机器不能替代的。(赵丽生,中国会计文化,序002)也就是说,会计是有精神的,从她诞生的那天起,会计精神文化也便诞生了。

     

    本文专门阐述中国会计文化中的会计精神文化发展与变迁。

    一、混沌初开:会计精神文化之寻根问祖

    为什么要追寻会计起源与会计始祖千百年来,众多的匠人通过寻根问祖,找寻到了鲁班先师,奉鲁班为工匠之祖师。众人为什么要这样寻根问祖?目的就是为所有后世的工匠树立标杆,选出榜样,让后世工匠传承鲁班祖师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

    鲁班做为中国工匠的祖师,得到了民间工匠的认可,并世代传承下来,鲁班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至今对我们的生活还有影响。

    会计作为一种技艺,也要奉一位鲁班一样的祖师,这一祖师,必须是具备诸多优秀品质于一身的祖师,而且这一祖师,还必须从远古先贤中进行选择。

    《史记.夏本纪》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也,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学术界大多认为《史记.夏本纪》是研究会计起源的一个重要依据。“会计”一词,起源于《史记》。《史记.夏本纪》所记载的关于大禹与会计的这段话,早已成了会计精神文化中,追寻会计先祖的依据,也为我们提供了追考会计先祖,留下了会计史料依据。

    从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分析,《史记.夏本纪》中关于“会计”的这段话,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出现“会计”一词的。虽然在此之前,会计实质已经产生,但这应该是“会计”起源的最早文字记载。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记载禹“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乃大会计……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

    《越绝书》外传记地传:“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

    《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韩非子.饰邪》记载:“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国语.鲁语下》中也有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以上史料和《史记.夏本纪》所记载一样,均指向涉及会计的重要人物:大禹;均提到一个重要地点:会稽。大禹在会稽做什么呢?这就是事件的核心:会计活动。

    首先,禹会诸侯,有明确目的。当时,贡赋备矣,禹会诸侯,是召集各部落首领议事,并向他们收取贡赋,不然不会执玉帛者万国。各诸侯来时,就是带着贡赋来的,来就是为了向大禹上交贡赋。即大禹创立或完善了税收上贡制度。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税务活动和税收记录。

    其次,禹会诸侯,有先决条件。索取前有一个征服的过程,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后,才能朝四方群臣,不然没人来的。同时除了武力征服,还有以德服众,比如治水成功,让一个泽国变成了农物丰饶之国。大禹治水需要调集人、财、物,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稽查暗访,最后会集稽查结果。大禹的付出在前,收取在后。以朝四方群臣的目的,很显然就是要对贡赋收取进行考核,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大型审计活动。即大禹创立了审计和考核制度

    第三,禹会诸侯,论功行赏。执玉帛者万国,都来进贡,大禹必须安排会计进行计算,谁进贡进得多,谁进贡进得少。不然怎样表彰先进呢?所以有“计功”二字。前面的“计”,相当于现在会计的记录与反映,包含有计算与统计的功能;后面的“功”,相当于现在的管理会计中的绩效考核,论功行赏!这和 “爵有德,封有功”相吻合。从上分析,统计与计算,产生得更早一些。大禹是直接拿来运用的。即大禹不仅是会计的始祖,还是管理会计的始祖,更是绩效考核的始祖。

    第四,禹会诸侯,杀一儆百。奖励先进,还要惩罚后进,这才是真正的奖惩分明,将管理会计中的绩效考核运用完整。防风氏后至,恰到好处,给大禹送上了一个典型,结果是:禹斩之,禹杀而戮之!这样严肃的会议,防风氏竟然不遵守大禹制定的制度和规矩,这还了得,不杀一儆百,不足以以儆效尤!只有杀防风,吓诸侯,才能树立威信,才能让所有的贡赋者心服口服,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正的“大会计”!除了“爵有德,封有功”,还要“防风氏后至,杀而戮之”,真正做到奖罚分明。

    最后,禹会诸侯,会计起源。大禹组织的这次活动的地点:会稽。《史记.夏本纪》中说:“会稽者,会计也。”也就是说,大禹在会稽山组织了一次大会计活动,“计功”,这个活动很丰富,至少包括:在记录与反映的基础上,还做到了“爵有德,封有功”,“防风氏后至,杀而戮之”,进行了绩效考评。也就是说涉及到了很多会计内容,根据索取贡物的多少,和会计记录的内容,来进行考评封功,奖优罚劣。

    这一活动,包含了统计、税收、审计、会计与绩效考核等综合内容,是一次典型的大会计活动。于是就将其谐音,顺理成章地命名为会计了。会计一词,从此流传下来。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2004年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演讲《大会计》时,就曾举了大禹在会稽山组织的这次活动,将大禹列为会计人的始祖,认为大禹就是会计的祖师爷。郭道扬先生在《中国会计史稿》中,对大禹在会稽山的活动也有记述,也记载了会计的来历。

    2014年第七届中国会计文化节在浙江绍兴会稽山举行,与会人士以张连起先生为首,提出了大禹为会计始祖的观点,并祭祀了大禹陵,当时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讨论,《财会信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当时反对的观点,主要是说,在大禹之前,就有会计;或者说,会稽者,会计也,有点牵强附会;或者说,会计是后来的产物等等。

    中国民间一直将鲁班奉为瓦匠、木匠等手艺的祖师爷,是不是鲁班之前、鲁班之后,就没有这些艺人呢?肯定不是,将其奉为祖师爷,无非是鲁班在这个行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奉大禹为会计的祖师爷,无可厚非。在此之前,有文字记载的,没有比大禹在会计方面做出更大贡献的人物,奉大禹为会计祖师爷,理所当然。

    会稽者,会计也。史料记载,言之凿凿。会计起源,有史有据。大禹祖师,理所当然。

    二、德性伦理:先秦时期的会计诚信之魂

    中国会计精神文化在其形成发展与变迁过程之中,一直秉承诚信原则,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特色,展现出了其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春秋时期,私人工商业逐步兴盛起来,其中最为著名的商人便是曾经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的范蠡。范蠡从越国功成身退之后从商,成为著名的“陶朱公”,曾“三致千金”,后又三散家资。后世史学家评论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为天下!被后世供奉为“文财神”。

    范蠡能成为儒商鼻祖,和他所弘扬的诚信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的经商之道:“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货勿留”是加快货物周转,为其著名的“积著之理”;“无敢居贵”是薄利多销,是典型的商业销售方式;“务完物”,必须是好的货物,讲究的是货物质量,腐败而食之货勿留,不能销售过了保质期的货物。

    范蠡在其存货周转的理论中,多次强调了诚信原则:“务完物”“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体现了自己的“义”“利”观。

    《战国策.齐策》里讲了一个冯煖烧债的故事。孟尝君派他的门客冯煖到薛地去收债时,冯煖自作主张一把火将孟尝君与所有债务人所签的债务凭证全部烧了。冯谖当时收债的券书是刻写在竹、木简片之上的,上面记有放债的款项、利率,以及债权债务双方的签字等。券书写好之后,从中一剖为二,双方各执一券为据。在取本计息之时,两相核对,以相合为准。冯煖收债,拿着债券,和债民手中的另一半相契合,进行核对,计算本息,债民全部认可,并没有赖账。前往薛地收债前,冯煖便问孟尝君,收债后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便买什么。冯谖认为孟尝君什么物质都不缺少,缺少的是“义”。所以冯煖尽烧债券,为孟尝君买“义”而归。冯煖在此体现的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自发的“义”“利”观的体现。

    《孟子·告子上》记载:“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在这段话中阐述了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古人在“义”“利”方面,讲究取义舍利,这和中国传统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相吻合,也和会计精神文化相吻合。孔子说,“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还说“信则人任焉”,“民无信不立”,这一时期的会计,讲究诚信,用道德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孟子.万章下》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这是孔子对于会计的专门论述。“当”的涵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经济事项,会计要判断恰当,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才能去伪存真,处理得当,使所有者的财产不受损失,当收则收,不能多收也不能少收,当用则用,不能多用也不能少用;其次,会计要对经济事项进行记录,正确的记录,正当的记录,必须做到毫厘不爽,账物相符,账钱相符,准确无误;第三,对于经济活动主体外部,还要进行适当的表述;第四,会计要采取正当的行为,做正当的事;第五,要选拔合适的、适当的人才担任会计,要选择信的人,义的人,明道的人,道相同的人担任会计,因为这样的人才是合适的、适当的会计人选。等等。孔子对会计“当”的专门论述,也是从会计道德精神层面上要求的。

    (未完待续)

     

    主要参考文献:

    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赵丽生:《中国会计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

    杨良成人文会计

    作者
    • 杨良成 湖北作家协会会员,注册会计师,长江大学客座教授,专攻会计文化。 微信公众号:杨良成会计文化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