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岁的审计师,如何重塑自己的职业生涯
前年的时候,我受邀中注协,为CPA高端人才培养班做了一次分享,在圆桌会议上,面对合伙人们的现场咨询,有位合伙人问我,现在的小朋友做审计太难了,要有专业,要懂业务,还要会搞数据,那么未来的人才,是需要专家型人才,还是通用型人呢?
其实,何为人才呢,不知不觉间我就已经进入30多岁的年龄了,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向奔四前进了,30多岁,在职业生涯中是一个特殊的年龄段,三十而立,已经进入而立之年的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才能避免高不成低不就呢?
以前我很喜欢看动物世界,也很喜欢去动物园,每次去动物园,我对于狮子老虎这种凶猛的动物就特别的感兴趣,可是我发现,电视中的百兽之王,和动物园里的完全不一样,他们一动不动的趴着,毫无森林之王的霸气。
就是百兽之王,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也面临着死亡,生存危机。
其实,对于我们这种从事专业服务的人来说,在我们的食物链最顶端,就是行业专家了。我们大部分人都渴望成为食物链最顶尖的人,成为财务专家,审计专家。于是我们就像捕猎的狮子一样,内卷,抢夺,统治,但是我们没有想过,为什么食物链最顶端的狮子却走向了如此境地,甚至灭绝呢?
因为他们只能在特定有限的条件下生存,离开了草原,离开了森林,他们就不会再有王者之气,而且特定的生存环境极其的受限,一旦环境发生了变化,专家就意味着灭绝。
你有没有想过,所有的专业的专家,都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生存,一旦换一个环境,专家就不再具备生存的能力。
就像很多四大空降到企业的财务总监,面对企业的环境,反而干不了多久就被辞退了,原因很简单,因为环境变了,他变得难以适应和生存,他的专业能力很强,但是无从发挥。因为他的专业能力很强,但是无法与企业老板进行有效的沟通,专业能力很强,但是企业却用不上。就像草原上的狮子,无论你跑的再快,到了笼子里你就再也没有奔跑的空间。
如果你三十多岁,有没有感受到这种危机呢?
在事务所的时候,只要大家做好自己的科目,做好自己的项目,就完成任务了。因为事务所目前流程化作业,底稿加工,质量审核,报告出具,只要大家能应付完手里的工作,就能正常运转。很多人,做着做着,就莫名其妙的开始带队了。
但是,这样就完了吗,随着技术、商业、市场、社会环境的变化,专家需要变革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统计,一些正在消失的职业,非常有意思,因为我们发现,确实很多事物其实都经不起时间考验,职业也一样。
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太快了,回想过去的十年,十年的时间,就像变了一个世界,2012年的时候,北京的公交车还仅仅收几毛钱,十号线还没有成为大环线,没有手机支付,没有嘀嘀打车,没有公众号,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微信。iPhone4s还很流行。
到今天,我的工龄整整12年了,12年的工作,从一个小小的审计助理,每天寻求如何做底稿,到后来带队做项目,再到后来做IPO,做财务分析,到现在做税筹,做咨询,做尽调,甚至开始做媒体,做直播,互联网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和发展也在发生着变革。
通过我自己的这些年的经历,我觉得对于审计师的衡量不再是专业技能技法的熟练。而是更看重是否能挑战不同领域,通过承担业务一起成长。
审计师不仅仅要会做底稿写报告,同时还要懂业务,能管理,能运营,能分析等多项职能。
我们在做审计的时候,通常渴望做更多的优质项目,拥有好的内控,能提供完整的数据,能提供所需要的所以资料,这样就能很快的完成我们的底稿。所以一个审计师到了项目现场,最重要的就是为自己获取所需要的环境,取数要资料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首要工作。
但是一旦遇到一些资料不全,内控不全,问题很多的企业,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可是每一个公司,都有其自己的发展阶段和业务模式,尤其是互联网的推动下,大量的创新性中小企业开始崛起,习惯了传统央企和上市公司的审计师们,如何去应对这种变化呢?
很多大龄审计师受不了事务所的工作强度,跳出去外面后很难适应。因为出去后,缺少了你之前熟悉的一切环境,就像把狮子丢在城市中一样。
审计十年来,工作方式和思路完全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以底稿为主导的人海战术,所以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审计的流失率越来越高,收费也产生了恶性竞争,合伙人集体焦虑。
因为现在的环境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整个互联网都在变化,商业在变化,竞争在变化,人在变化,如果你不变那么就容易落后失败!
面对变化,就要求我们的工作方式,工作思路,对专业的解读和应用,都需要更新了。
以前,我们熟悉会计准则,就按照准则的要求,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现在,连准则都变了,很多客户咨询我,和审计出现了矛盾,审计不认可他们的账务处理。
以前,出个审计报告,完了开票收钱。现在,客户已经不再满足审计报告那几张纸了,他们经常问一些刁钻的问题,如何帮助他们落地和解决。
我一直在研究信息化,在未来的某一天,审计一定会脱离底稿式工作,因为审计本身就不是做底稿的,而是去做一些系列的程序,底稿只是记录我们的动作的合集。
未来的审计,就是为了风险而生的,风险,很可能成为这个行业洗牌的方式,未来也会继续出现正中珠江,瑞华的例子。
如果你是一个拥有专业的专家,你就必须时刻去拥抱变化,更新自己技能,去挑战新的领域,让自己随时保持着危机感,学习动力。
一般到专家层面人,至少在这个领域已经深耕10年,真正的审计入门,起码要七年以上。没有七年以上的沉淀,会做几张底稿,会写个报告,那都称不上会做审计。
但是社会越来越年轻化,我还记得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在团队里总是年龄最小,项目经理把我当成潜力股,也经常夸赞我。一下子,现在就成了老人了。
那么这个时候重新再去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在思维层面上和体力层面上,必然不如年轻人拼力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提出对35岁以上的员工裁员的原因。
因为无论如何,你都不如年轻人有拼劲了,虽然不是专家,但是一个企业里的工作可能用不上你的专业,反而一个企业里遇到的难题,你也无能为力去解决,更何况,你所谓的专业如果是熟练工的话,很多年轻人都可以胜任。
最重要的是,工作十年,人已经被社会磨疲了,已经是老油条了,哪还有那么多的拼劲。
所以很多时候进退两难,想离职,却心有顾忌,继续坚持,但是又身心不足。
所以很多人开始说,既然专家需要特定环境,面对变化的世界,那么是不是向一个通才发展就好了呢?
其实,做事情想问题最怕走极端,什么都会什么都不强,更容易被替代
比如我们现在的很多审计师,财务审计干了没两年,都还没研究明白,于是一会想去法考,觉得法律工作更好,一会想去学计算机,觉得IT挣钱。总之,一会学点这个,一会学点那个,像个没头苍蝇似的,却唯独不研究审计,不研究自己做过的项目。
最后就导致,本职的专业不精通,学的其他东西更是半吊子。
同时,也正是因为作为一个职场通才,都可以做,就像职场中的老黄牛,哪里需要你,你去哪里,就会导致什么都做,什么都摊的很薄,慢慢就成为了一个工具。就像我们从一开始进入职场,就像是一个打杂的,等十年之后,很多人还是个打杂的。
我昨天跟星球委员会的伙伴说,你们要挖掘自己的擅长的点,建立自己的风格,因为如果你身上没有独一无二的技能或者特质,没有不可或缺的能力,就会是最容易被替代,被淘汰的。相比于专家型的审计师,那些什么都会的审计师更吃亏,毕竟专家人才还有一个自己拿得出手的专业。
而通才通常是,打仗你先上,有锅你先接,升职没你份,加薪不要想,淘汰你第一
所以我还是强调我说的木桶效应,一专之长,消除盲区,一专是你最长的那根木板,而盲区就是你的短板。最长的木板决定着你的上限,你的短板决定着你最终能盛多少水。
所以你的职业可达到的高度和上限,是你的专业,但是最终你的职业高度可达到什么位置,不取决于你的专业,而是取决于你的短板。这些短板,通常是沟通、营销、管理、领导、销售、产品、运营、学习、组织等等。
当然,如果你全是短板,那么基本上就很难进步了,只能沦为执行的工具,很难跨越成为一个驱动型审计师。
所以我要建立自己的一专之长,在专业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同时增强专业之外知识反辅专业本身,就可以在世界变化时候帮助专业去变化。
也就是说,一个审计师,他的抗风险能力可以特别强,可以做的了审计,也可以谈的了客户,可以玩转直播,也可以搞定运营。他可能不仅仅是审计师,可能还是摄影师,演员,IT工程师,或者足球教练员。虽然看起来这些身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也正是能够看出,一个人扎根专业,并且各方面能力都在补足。
那么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强呢?
首先就是要会学习,我们大部分审计人真的不会学习,或者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什么?
专家通常会选择一个点,然后深入研究,这就是我们目前很多事务所的项目经理们,所以三十多岁了,依然在熬夜加班写报告,薪水并不高。
一个审计师,可以在审计专业内非常精通,同时也完全可以在品牌,营销,产品,商业,市场等领域进行深挖,很多优秀的审计师,晋升为合伙人之后,他不仅仅是审计专业的专家,他还是优秀的市场开拓者,优秀的团队管理者。
通常来说,真正会学习的人,他们可以从广泛的研究和身边的事物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获得灵感。
我们见过很多人,不管做什么都可以做好,因为他掌握了超强的学习能力,很快就能够学会便且做好一件事。无论在任何领域。
尤其是现在,科技的力量,正在侵蚀那些常规重复的工作,跨领域学习的能力正是那些能够不断重塑自我的人,和平庸之辈的区别。
其次就是跨界
未来,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比如,传统的会计核算早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商业需求了。不仅仅是大公司,即使是小公司,也不再满足于财务的记账和核算。
比如前几日,一个刚刚成立的演艺公司找我来服务,开出了我认同的价格,他们的主要问题一个是账务梳理,一个是股权的设计。你看到没有,账务梳理和股权设计,这是一体的,不是分开的。
你不能只会做账,只会理账,却不懂股权,那么你必然会丢失这个客户,或者被客户不认可。
能够轻松接受这种模糊边界的人将会更好地成长。
尤其是我们面临的客户,都是各种类型的企业,他们的需求不同,而且极其的多样,你不能仅仅满足他们的某一个需求,或者你的专业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你就无法获得价值。比如我上次跟星球委员会的小伙伴说,你会合并报表又如何,你的合并报表能力超强又如何?客户根本不关心你会不会合并报表,客户关心的是,你如何能帮他解决税务风险,如何能帮他解决现金流的管理,如何能帮助他们解决财务预算。
就像达芬奇提醒自己的那样:“研究艺术的科学。研究科学的艺术。培养你的感觉,尤其是学习如何去看,意识到一切都与其他事物相连。”
万物之间都有联系,做审计审的是企业客户,那么就必须了解用户,了解用户一定关注产品,并且还得了解心理学,了解这群人的喜怒哀乐,他们想干什么,了解了他们想干什么,就了解了他们的需求,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就了解了他们的痛点和风险。所以我们需要去了解事物的变化,了解这之间的联系。
有部纪录片叫《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其中有个点我记忆很深刻,作为世界首富的他,每天还坚持看书,最多时候一周看3、4本书首先就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多阅读,多出去走走,建立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
其次就是保持专注,找到自己的点,打造自己的风格和特性,挖掘自己的潜力
然后就是找到你的榜样,多和比你强的人交流,跨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