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大法 09|同样是审计,为什么你的世界与别人不一样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
昨天跟群里的小伙伴,远到而来的徒弟把酒畅谈,我跟他们说,前天,我晚上11点下班回到家,然后跟我一个朋友电话,一直到晚上凌晨2点钟,电话的所有内容,都是我自己针对我的弱点和没有做好的事情的反思。
因为我的这个朋友是资深的心理学家,出版了很多畅销书,尤其是在跨界方面拥有非常深的研究和见解。为什么我要反思,因为我想做更好的自己,在整个2020,我也遭受了很多的不如意和困难。
为什么人生如此不如意?
世事艰辛这种话已经不想再说了,说多了都是鸡汤。
真实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你想得太美好。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创业,做出来的产品应该一举成名,甚至改变整个行业,现实却是惨淡经营;
我们曾经有一个实习生,信心满满的告诉大家他未来要做合伙人,结果一个月不到就卷铺盖走人了。
我们信心满满的来到事务所,希望学到更多的专业,成为风流倜傥的审计专家,现实却沦落为资深的打杂工。
我们希望我们能够一眼就能发现企业的造假,成为审计界酷酷的名侦探,现实中却连个底稿都填不出
我们希望我们可以成为一只鹰,飞向高空,现实中我们却一步一步长成一只傻鸟,唯一的快乐就是傻乐。
想年入百万,可是投简历的时候,把工资筛选成1万元
……
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真实世界不是以美好愿望驱动的,它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
虽然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但每个人理解世界的方式确实是千差万别。
我们努力地学习各种知识,为的就是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我讲过很多课,很多人说,你的梦想这不就已经达成了吗。
并没有,我并不希望仅仅是我来讲,你来听的这种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会与素未相识的朋友一聊就能聊几个小时,与各地的朋友坐下来聊聊各自的问题。我讲的每次课,都会有很多朋友写总结、感想、和反馈给我。
因为,沟通反馈,就是我们与真实世界互动的最好方式。
为什么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会出现偏差?
我们每天都在接收不同的信息。前几天跟一个前辈聊天,我们聊到企业管理,现在的信息变化太快了,一个政策的颁布,连政策制定者可能自己都没理解清楚。
聊起审计,就聊到了审计的标准,因为这种所谓的合理性测试,或者合理保证,这个合理太模糊了,合理的界限和标准是没有定量的。
你觉得合理,监管者不觉得,证监会不觉得,客户不觉得。因为,不同人员的经验、专业、认知都不同,所以理解都是不同的。
没有标准的东西,那就是权力者为准,你没有办法讲道理。
不管是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都在接收信息,一个信息接收之后,会经历一个阶段,进入我们的大脑,这时候人与人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了。
有的人大脑是个加工厂,有的人大脑就是一滩水。
一些人接收到信息之后,会加工成自己的认知和知识,为自己所用,成为自己的生产力。
有些人接收到信息之后,信息就沉入了大海。
一个信息,有这个几个环节。
信息源 Information Source
信道 Channel
接收 Receiver
信息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噪声
假设你的项目经理来给你布置一项工作,在这里,项目经理就是一个信息源。他的想法就是他的信息,他要把这件事告诉你,先要在大脑中做一次编码,这个编码,就是他的思路,然后表达出来告诉你。
他说出来的这段话就是信号。
比如,这个信号就是让你完成一个工作。
这段话通过信道,空气、声音或者文字传播到你耳朵里,接收到这段话之后,你会按照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进行解码,这时候的解码,其实就是你对于这个工作的理解,形成了你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你接到的消息,整个过程就完成了。
理解偏差就这么产生了
比如,项目经理给你传输的信号是盘点存货,在项目经理脑子中,这个信号的原始信息可能是这样的:需要盘点好之后,形成盘点报告,对于企业的存货管理、流程、内控、风险等需要进行一个分析和判断,结合存货的收发存,检查相关凭据,来确认存货的数量准确性。
你解码出来的信息却是:去仓库把东西数一遍。
在你的脑子里,你就认为盘点就是数数。
而在我脑子里,纯数数是最不重要的,因为你连产品都不认识,又是抽盘,以你的能力,基本不可能发现什么问题。
即便这里忽略了噪声的干扰,当编码和解码不是一个版本的时候,无论如何,项目经理的信息都很难准确地传达到你这里。
这种解码,就像我们播放视频的解码器是一样的,作为一个工作者,你必须解析出你的领导到底要什么。
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做无用的工作。
比如我之前带过的小朋友,工作非常认真,我认为风险不大的科目,我只要她帮我整理一个大概数就可以了,可是她把每笔分录和过程做了研究,十块八块的分录调整了几十笔。我要她重点看的内容,没有任何的动作。
在政策上,尤其是税务政策,我们在进行研究的时候,逐字逐字的解读,因为你对于政策的理解一旦出现偏差,你做的所有的筹划、报税、工作都会陷入风险误区。
尤其是,很多政策并不规范,没有统一的解释,那么沟通和反馈解码就变的更重要了。
这就是人们往往对世界产生误解的原因。
信息的传达要经过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无论是编码出现问题,还是解码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信息的不准确。
一方面,有些人表达不清楚,一件简单的事,他说了半天,你依然是云里雾里。这就相当于,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编码得到的信号已经不准确了。
另一方面,就像听一些演讲,看一些书,人家说得很清楚,但因为自己没有相关背景,依然无法得知人家表达的信息。这就相当于信号虽然准确,但我们没有对应的解码装置,无法转成有效信息。
比如昨天吃饭,朋友说买了某个审计实务的课程,最后听下来比较失望。但是你不能否认老师的专业能力,只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日本曾经有一个综艺节目,几个人背对背,把第一个说的话依次传递给最后一个人,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比如我写的同样一篇文章,从众多不同留言中你就能看到不同的理解。
所以我之前为什么给留言前三名的同学送礼物,因为留言越多,你就能看到更多的不同的思维和想法,也许你就能知道,原来我理解错了,或者你就能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
我为什么经常出去讲课、交流,就是在更新解码。
因为每个人经历见识的差异,造成了各自编解码器的差异。世界是同一个世界,每个人看到的却是千姿百态。
站在改善编解码效果的角度,我们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考虑一下编码器的效果。换句话说,当我们想把信息传达给别人的时候,我们得把信息编码成一个有效的信号,至少要保证在我们这里信息不丢失。
有一次,我在客户现场,客户的给我介绍他们的系统,他讲了二十分钟,我还是听得一头雾水。于是,我打断他,花了五分钟用我画了一张图,然后问他:“是不是这个意思?”他猛劲点头:“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就是,他上来就在给我讲细节,完全没有任何铺垫。
要知道,我是来了解情况的,所以,我的背景知识肯定是不足的,凭空理解这些细节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就比如我现在正在做的项目,是做火箭的配件的,我不懂火箭,结果上来就给我讲一堆化学和物理的东西,我想了解的仅仅是这个生产工艺而已,目的是成本的核算。
从沟通的角度上看,这么做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因为在过程中,我要不断地让他给我补充这些缺失的背景。这几乎是很多财务讲东西的通病:讲东西直奔细节。
之前与销售出去谈项目,销售喜欢上来就讲一堆百分比,各种复杂的提成,复杂的计算,别说客户了,我都听不懂。
我在面试中也经常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些候选人上来就给我讲细节,尤其是一些外企来的,夹杂英文其实还好,再夹在一些个性的翻译,比如我们叫坏账,他们叫呆帐,我们叫销售费用,他们叫贩买费。如果是一个没有外企经验的面试官,那么就很难理解了。
同样,很多人抱怨别人不能理解自己,其实,首先应该想的问题是,自己到底有没有把话说清楚。这就是编码器出现问题的情况。
其次,我们还要考虑一下解码器的效果,也就是说,当一个信号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作为接收者,我们是否能够有效地解码信息,其实这就是一种洞察力。
同样的一个新闻,一个案例,一个政策,为什么别人嘴里分析的头头是道,在你眼里就是个事件而已。
实际上,我们经常会过滤很多关键信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
比如我刚刚看到一个留言:审计这个行业吧,就这样。有这种考证的毅力和在高强度工作环境下的耐力我干点别的可能早发财了。
我很想问问他,你发了多少财?
如果你真的发财了,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因为我也想发财。
这就相当于解码器出了问题,过滤掉了很多真实的信息。
但真实世界就是真实世界,它不会按照人们的美好愿望运行。
我们身边经常遇到这种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为他喜欢看书,喜欢看新闻,对于一切世界大事感兴趣的不得了,关心特朗普比关心自己的亲爹还要上心。
别人往往刚开了个头,他就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别人的想法,开始疯狂表达自己的观点。
信息都不全,何谈解码。
一个人高谈阔论,却离题万里。
这就是,这些人吸收了太多的内容,但是并没有解码,或者解码器太落后,没有处理器,只是成为了信息的搬运工。
我们要想让自己更好地工作生活,就必须接纳真实世界的反馈,而接纳真实世界的反馈,一是需要我们打开自己的接收器,把信号接纳进来,让反馈进来,这是解码的前提
二是扩展见识,提升自己解码器的效果,更好地理解别人要表达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说了编码器和解码器可能出现的问题,解码是需要算法的,审计的算法,也就是怎么协调沟通双方更有效地进行沟通。
就比如,我们在审计收入的时候,你需要企业给你提供很多资料,要各种口径的分析,你说了半天,财务也不见得能听懂。
如果你能把你要的数据和分析方式,提前做一个表格出来,然后发给企业,那么就一目了然了。
我最近在项目上,在群里我分享了一部分我一边做项目一边画的底稿照片。
他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的底稿版本,一直在更新。
我在做什么,也就是我做的每一项工作,查到的每一项内容,我都会画一个系列表格表现出来,有结果,有过程,有逻辑,有说明。
为什么我不用模板,而是自己画模板,因为每个企业都不同,我做的内容是不同的,但是每到一个新项目,我都在之前做的模板中继续更新,所以有了很多新版本,这一张表,就是你的能力体现,就是你的成长宝典。
比如,之前的项目只有一年,这次项目,我更新了三年一期,风险管理,自动试算平衡表和现金流等。
这就是审计工作的算法,帮你在工作中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中,但对世界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的。
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好两件事,知道你的领导想要什么,让你的下属清楚你想要什么。
让信息能输出更准确
改善解码的理解能力
找到审计的算法,来自于更多的实践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