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会计养成记:原来你是这样的“零库存”!
说到存货,就不能不提“零库存”概念,尤其是前几年很多制造业企业很热衷于宣称自己实现了零库存,我曾经慕名走访或跟会计师事务所去过几家号称“零库存”做的比较好的企业,结果是大跌眼镜。
在说案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零库存的概念和理论。
零库存(zero inventory)是指以仓库储存形式存在的某种或某些种物品的储存数量很低的,甚至可以为“零”,即不保持库存。通常制造业企业的存货种类包括:在途的、加工中的、库存的各类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企业为了减少仓储成本及资金占用,力争做到零库存的通常是存货中的原材料和产成品。
做零库存的鼻祖应当是日本的丰田汽车。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当时的日本丰田汽车实行准时制(JIT:just in time)生产,在管理手段上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做法,比如看板管理,比如拉式生产(pull Manufacturing)(拉式生产是指先有订单再组织生产,是相对于传统的先生产再营销的推式生产而言的),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基本没有积压的原材料和产成品。这种按订单或需求生产的制造流程不但大大的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库存和资金的积压,而且在实现JIT的这个过程中,也相应的提高了相当于生产活动的管理效率。
而生产零库存在操作层面上的意义,则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在采购、生产、销售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储存的形式存在,而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也就是说零库存的关键不在于适当不适当,这和有否拥有库存没有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产品的存储还是周转的状态。
日本制造业的低成本及搞管理效率策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制造业的崛起,以至于“零库存”概念迅速地被传到美国,到了20世纪末期,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零库存概念也被引入到中国,引起了众多企业的效仿。但发源于并在日本能够高效执行的零库存制度是否适用于日本以外的国家,比如美国和中国呢?
以我审计过的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为例,工厂位于中国的某二线城市,年销售2亿元,主要产品是生产交通工具(比如汽车、摩托车、卡车)中的垫片和垫圈的(一种橡胶制品,减少机械之间的硬摩擦,我们日常见到的保温杯中的那种垫圈),规格、品类差异都很大,客户倒是集中度比较高,主要是几大汽车厂家,其供应商也相对集中,这样一方面其产品主要是订单生产,即“拉式生产”,产品的生产是按需安排的,基本上是没有产成品的库存,也就是有实现产品“零库存”的良好条件。我们审计过程中去车间和仓库进行实地观察和盘点,确实发现该企业几乎没有产成品库存。但其原材料的库存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可是其账面上却持续几年都是显示原材料库存为零,也就是原材料每月按需求购进,没有差额或剩余。
对库存原材料的实际与账面为零的差异,我们询问了该公司财务人员,结果对方非常坦诚非常直接地告诉我们——这是供应商库存啊!我们是有专门的仓库储存原材料啊,我们的供应商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库存万一原材料不够运输没跟上怎么办呢?但这些原材料不是我们的,是供应商的,这个仓库是供应商租的我们厂区的仓库,是他们存储原材料专用仓库,我们每个月根据需要量领用,月底根据领用数量进行结算。
呵呵,就这样既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不影响企业生产,又完美地做到了零库存。但这样的“零库存”我们只能呵呵了。
后来又去了几家宣称零库存做到挺好的企业,发现其零库存各有特色,咱们下周再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