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会计养成记:你在股市掏了谁的腰包?
做投资的很多朋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时不时去寺庙里尤其是龙泉寺去觐见修身,还有进一步皈依了佛门的。我曾经非常好奇地问过一些朋友,一方是在资本市场上血腥杀戮满眼金钱的投资(投机)者,一方是强调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主张钱财乃身外之物并秉承身无分文的僧人,这两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有个朋友的回答非常直白——资本市场挣的钱总感觉有点来之太易,心里不踏实,去庙里拜拜散散财求个心理安宁。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牛短熊长,或者说完全没有规律上蹿下跳的猴市中挣的到底是谁的钱呢?亏钱的投资者又丰满了谁的腰包呢?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挣钱的理念是不同的,一个是零和博弈游戏的玩家,掏了其他投资者的腰包,一个是分享了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蛋糕;一个是短期一个是长期;而资本市场中短期谋利挣的钱并非企业业绩增长带来的股价提升,而是各种所谓的利好消息、大盘走势带来的投资者对股价未来走势的判断差异。有人认为该股未来会涨,就选择买入;而有人认为该股未来会跌,则选择卖出,由此构成了股票交易。但总的来说,短期谋利也就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股价涨跌是投资者之间的一个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又称零和游戏,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或者直白地说就是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二者的大小完全相等,因而双方都想尽一切办法以实现“损人利己”。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通常超过一年,看重的是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的股价增长,相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短期谋利是从别的投资者口袋里掏钱相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享了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的股价提升,尽管也有从其他投资者口袋里掏钱的部分,但相比短期谋利的零和博弈来说,有了双赢的部分。(投资者购入股票支持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带来股价提升甚至分红,给投资者回报)
总结: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者是短期牟利者,不怕泡沫和垃圾股,只要预计有人接盘就敢炒;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者更注重价值投资,也就是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的股价提升和收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