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世界看世界:流水、翻台、毛利及其他
昨天首富王健林的“一个亿小目标”刷屏,作为会计人我们要从热闹的跟风中找出两个专业着眼点,1、货币计量的单位“亿”;2、第二是“挣他一个亿”这个口语中的“挣”,对应着会计上的专业术语是什么?
口语中的“挣”钱,对应着会计上有三个相关的术语:收入、毛利、净利。
比如有人问你:每个月挣多少钱?如果你是上班族,你可能回答每个月拿到手(税后)1万,这里的“挣多少钱”通常指的是你每个月的“收入”是多少,是总收入的概念,而非你每个月消费之后的剩余,而且这个收入通常并不精确,比如不包括你每个月的住房公积金账户增加的金额;如果你是老板自己开公司的,每个月挣多少钱,更多的是指“净利”是多少,也就是总收入扣除成本费用税金之后的净利润,因为对老板而言,只有净利才是真正的收益;如果有人问:你们这行挣钱吗?那么他想知道的是这行的毛利是多少,不同行业的毛利差异很大,比如白酒、药品、饮料、化妆品等行业毛利率显著地高于家电领域。
生活中关于收入的口语和会计上的专业术语是有差异的,生活中的讨论更注重交流沟通的共识,但会计上要严谨地多,下面给出几个生活中关于收入的口语,以及会计上和收入相关的专业术语,大家和生活中的口语比较把握一下。
1、流水:营业额。比如某个饭店每天的流水是30万,就是这个饭店每天营业额50万,对应着会计上是当天营业收入的概念,没有扣减成本费用。对饭店来说,座位有限,只有通过每桌收入与高翻台率来获得尽可能多的流水(营业额)。
2、码洋。码洋是图书出版业的行业用语,一本书的定价或一批书的总定价,口语中称为码洋。发行部门向出版社进货时,有一定比例的折扣,按码洋打了折扣以后的金额,俗称实洋。实洋是发行部门计算损益的前提和基础。‘码洋’跟会计上的“收入”是什么样的换算关系?以零售书店来说,销售码洋 (书籍定价)减去销售折扣,等于销售实洋 (销售净收入,即真正收入),再减去销售成本、销售税金、销售费用,等于销售利润或亏损。发行部门内部的业务活动和财务会计,均采用码洋核算和记帐。
会计上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等,是指当期实现的收入。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三大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毛利=收入-成本;
毛利率:毛利收入
比如超市购进电视机成本3000元,售价5000元,则毛利是2000元。毛利率则为:20005000=40%
当然同一个行业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同的企业毛利也不同,取决于行业定位和管理水平。
了解口语中“挣钱”与会计专业术语的“收入”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以专业的角度解读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