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视角看世界:;偶做的不是分录,是厘清事情的本质
会计职业病,看啥都能做分录。
人在世间有着不同的身份与角色,但作为职业这个角色来说,就是我们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自己获得收入,这是我们的主营业务收入,也就是对一个事项,不同职业的人以不同的专业视角去看,给出自己的职业观点,我们凭借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被认可被尊重,同时为自己带来名利。所以,职业仅仅是分工不同,任何一个领域只要足够敬业,都会赢得尊重,无论是厕所打扫卫生的,还是水管工,都可以很骄傲。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会计并不引以为傲,在非工作范围,很少以专业视角去看问题,甚至有人说,如果我是学金融、学投资、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那我可以专业视角去看问题,但是会计不就是做记账做分录吗?这个视角一点都不高大上,就是账务技术处理,再说别人也听不懂会计专业术语啊,难道我跟别人背一遍会计分录?太无趣!
当然不是让你去背会计分录给别人听,会计分录仅仅是个表象,是个工具,分录背后反映的是对经济事项本质的分析,是一种利益博弈关系。所以作为会计领域的专业人士,对一件事情的分析可以借助会计分录,做会计分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厘清这件事情来龙去脉、分析其涉及的不同利益方的利益关系,有助于你看到表象后面的本质,这才是做会计分录的本质和更高层次。
会计分录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简单的规则,使得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对应关系。比如中国刑法上有一个罪名,叫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就是会计分录的借方有资产,但贷方却没有来源。
最经典的用会计分录来厘清事情本质的例子莫过于“10元钱哪去了?”
例子:
10元钱哪去了?
有三个人出差住旅馆,,每人交了100元,却只待了半天,老板就拿出50元钱让伙计把钱退给他们三人。伙计一想三个人怎么分50元啊,于是他藏起来了20元,每人退了10元,相当于3个人每人花了90元住店。
现在请问,3*90=270元,伙计只拿了20元,那么,剩下的10元哪去了呢?
这种类型的题目在网上很多,大都是以经济学的视角去解释10元钱的问题是伪命题。
从会计分录的视角可以更清晰、更理论性地解决类似问题。
首先,这里引入“会计主体”概念,学过会计的都知道会计四大假设之一的会计主体假设,通俗地说就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你是谁家的会计就为谁家记账做分录。
那么这个案例中总共有几个会计主体呢?三个,分别是:旅馆老板、小伙计、三个旅客。注意,小伙计和老板在上述事项中利益不同,不是同一个会计主体。
案例中将三个旅客付出的现金和小伙计私自扣留的20元现金相加是逻辑混乱,这两个数字没有关联。类似于邻居中奖100万,你高兴地去大吃一顿;或者是林心如大婚,你兴奋地无法入睡。10元钱哪去了这个问题本身是没有逻辑性的,是不应该问的问题。
现在我们把这三个会计主体的分录列示如下,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会计数字中根本就不存在270和20相加的问题。
1、第一个时间点:三位旅客交了100元住店,老板收到300元。
老板的分录为:
借:现金 300元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
三个旅客分录:
借:管理费用—住宿费300
贷:现金 300
2、老板拿出50元交给小伙计去退还给三个旅客
老板的分录:(或者红字冲减50元)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
贷:现金 50
3、小伙计扣了20元,小伙计的分录:
借:现金 20
贷:营业外收入 20
这20元是偶然所得,不具有持续性,因此记做营业外收入。
4、三个客人收到退回的30元钱,分录为:
借:现金 30
贷:管理费用 30
T字账户总结一下,老板的收入是250元,小伙计的收入是20元,三位旅客的支出是270元。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定律在人世间是通用的,三位旅客的总支出270元,分别被老板和小伙计二人获得,所以,正确的数学计算是:270=250+20.
爱哪玩哪玩去,没有10元钱的问题。
现在觉得会计是不是有点意思了?
会计职业病,看啥都能做分录——偶做的不是分录,是厘清事情的真相和本质。
那你确定知道类似的问题怎么解决了吧?试试下面这道题目吧。
出个题:10元钱哪去了?
小明向爸爸妈妈分别借了500元,合计共1000元,买了一双定价970元的皮鞋,还剩30元,小明还了爸爸10块,还了妈妈10块,自己手里还剩下了10块,现在分别欠爸妈各490元,490+490等于980元,加上自己手里的10元,总共是990元,那小明最初是借了1000元的,还有10块钱哪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