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第五十七 蹋长者口喻
五十七 蹋长者口喻
话说,从前有个老爷子,非常的富有。
他身边的人都想讨他欢心,拍他马屁,大家都对他很尊重。
这个老爷子在吐痰的时候,旁边的人都争着帮他用脚抹掉。——不能随地吐痰,是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文明卫生规则,看来古时候,痰吐地上,用脚抹掉就是很文明的卫生习惯了。
这些人中,有一个大聪明,总是动作慢半拍,赶不及用脚抹掉,便自言自语道,如果痰已经落地,众人便会争着去抹,我应该在他将要吐痰的时候,就去用脚踩住。
于是呢,这个老爷子正要咳嗽吐痰,这个大聪明便抬脚踩在老者的嘴上,来回的抹,结果老爷子嘴唇也破了,牙齿也折了。
老爷子问这个大聪明,你为什么要踢我的嘴,踹我的牙?我哪里得罪你了?
大聪明回复说,如果你得痰落地后,你旁边左右谄媚的人就已经用脚抹掉了,我每次虽然也想抹掉,但是总是赶不及。所以,在你得痰,将出未出的时候,抬脚先踏,希望得到您的欢心。
佛说,所有事物都有时机因缘,时机因缘未到,便强行施加功力,反而会痛苦烦恼。因此世人应当知道判断什么是时机已到,什么是时机未到。
原文
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蹋却。有一愚者,不及得蹋,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蹋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蹋。”于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蹋长者口,破唇折齿。长者语愚人言:“汝何以故,蹋我唇口?”愚人答言:“若长者唾出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蹋去。我虽欲蹋,每常不及。以此之故,唾欲出口,举脚先蹋,望得汝意。”
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反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阅读理解
从业务的发生过程看有三个阶段:业务开始时、业务纳税时、期后管理中;而三个阶段的税务管理也有三种策略:未雨绸缪、亡羊补牢、耐心应对。
未雨绸缪考虑的是或然,是标准化,需要保证一项业务是在什么规则下去运行。
亡羊补牢考虑的是应然,是一致性,需要保证一项业务应该如何,才能与预期规划一致,留下相关管理痕迹,实现预期目标。
耐心应对则需要开一下脑洞,打破一切规则限制,锚定初始目标进行工作,保证初始目标的实现,也可以用一些手段。
耐心应对阶段的方式,可能是基于专业的“摆事实、讲道理”;也有可能是基于法律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还有可能是情商管理,甚至有可能是“糖衣炮弹”。不管是哪种方式,锚定的是问题解决,实现初始的业务目标。即邓公的猫论。也即全面故事中的“以脚踏却”。
实际工作中,也有不少人,用第三阶段的方式应用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其结果往往是“破唇折齿”,好不惨然。
地产项目在土地增值税处理中,一般立项阶段以大均摊方式处理,考虑清算与预缴孰高的方式去处理。某地产项目内部立项时,其实并不符合公司要求,项目为了骗取立项,按照真实的清算口径计算土地增值税,并将退税额考虑进投资利润中。而项目执行到最后发现,项目立项中的成本归集方式、成本分摊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土地增值税普通住宅增值率低于20%政策已经无法实现,额外产生大量税负,远超立项标准。此时只能以无赖的方式去应对,然而有司执法人员也不是傻子,结果只能是补税,导致项目亏损。
在项目管理中——无论美国的PMI还是英国的PRINCE2,都提到渐进明细、渐进明晰是项目管理的基本规律。项目在不甚详细、不甚明确的时候,以一个较粗的颗粒度去管理,随着项目执行,逐步细化,逐渐清晰——这样能保证,最终实现的结果,在最开始的愿景当中;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项目的变更,而变更一般意味着需要改变范围、追加资源或延长时间,总而言之变更导致成本增加。
我们有一些手段是专门应用于第三阶段的,尤其是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些操作手段,可以作为解决痛点、缓解症状的方式,专业、理论或许不存在,但不可否认,他是专门针对一些痛点的“特效药”。从医疗过程来看,特效药需要具备:代谢快,副作用低的特点。那么应用于税务管理的特效药也应该是:限定适用范围——不能波及整个业务链;限定影响持续时间——不能过长,不能持续影响几个年度或整个生产周期;负收益不能扩大化,风险不能蔓延等等。换言之,这些特殊手段不是特别适合第一第二阶段。
事情有一个产生、发展、落地的过程,就像长者吐痰一样,痰落地了,可以抹掉;痰将吐未吐之时,在长者的嘴上来一脚,不”破唇折齿“,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