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碎碎念
01
最近面了几位顾问 ,大体总结一下,感觉有这样特点的人选,更容易留下好印象:
*外在形象佳。即便不是很帅很漂亮,但收拾干净利索。
*逻辑清晰,沟通表达无障碍。
*能理解业务 ,专业技能不错。
*履历中有能体现经验、价值的项目。
*务实。
当然,这就是找来做事情的人选,铁定不是高级猎头那种风格。
这几年,还和外部审计团队不时有一点交集,他们也是人员更换频繁,但成长比较快的,同样是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好的。
若是有跳槽计划 ,或许从这样方面多注意 ,能有不错的效果。
02
去年年底,公司机器人项目成功上线,十几个流程正式开始在系统里跑起来,减轻了不少手工做账的工作。
不过,我倒是对一位财务经理的评价记忆挺深:机器人没有主观能动性,它只能做安排给它的工作,也不会变通,还是需要人的。
财务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会计人员的讨论由来已久了,刚开始还觉得深不可测,等开始大范围应用,神秘的面纱也就揭开了。现在,它们确实还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未来随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能做的事情会更多。而且,因为机器的介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会更激烈。
在《三体》里,作者引入了一个概念:降维打击。这个词之后也应用在商业领域。
或者,在职场的竞争中,降维打击也可以理解为,用多个维度的技能优势获胜。比如:
*一个专业能力很强的求职者,如果在外形上还很有优势,他(或她)可能更容易获得心仪的岗位。
*金融行业的毕业生,如果英语很好,会有更多的机会。
*准备去国企的小伙子,如果篮球打得好,大概率也是加分项。
财务行业也类似,在财务专业知识之外,再多一些技能,赢面要更大。比如:
*excel 用得好,能节约大量的数据处理时间;
*PPT技能好,可以做出让老板惊艳的汇报;
*懂信息化系统,会是公司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英语口语不错,能被选中去国外分子公司;
*懂大数据分析,提供有价值的结论;
03
最近还读到一个案例,也非常有意思。
一位国外做开发的小伙子,他提交给公司的代码质量非常高,深得公司看重,自然也不断升职加薪。但后来他的上司发现,这位小伙子根本就没有自己写代码,而是用工资中的一部分,通过网络从印度廉价雇佣了一位工程师帮他写代码,他自己只承担最后的一点复核工作。
故事以小伙子被开除结束,但这个案例很值得探讨,从上司的角度,他最终要的是结果,小伙子的行为不值得鼓励,但这种通过外包降低成本的方式是非常好的思路。如果小伙子换一种方式,开一个软件外包公司,估计也不愁没生意。毕竟,现在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在大规模使用外包。
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自己的独特性,有他人所没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我自己一直是在信息部嘛,同样岗位之前有三个人,一位专业技术非常过硬,一位是沟通能力很强,他们的这两项优点,都是我不具备的,后来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加强对业务的理解,及时了解业务的需求和变化。遗憾的是,去年开始有一位同事离职,我们内部这个三角关系也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