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免税凭证--《鄂君启金节》
——《鄂君启金节》
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了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所制的《鄂君启金节》。金节分舟节与车节,舟节是用于水路通关免税的,车节是用于陆路通关免税的。金节中的“鄂君启”中的“鄂”为地名,“启”是鄂君之名。鄂君启,字子皙,是战国时期楚怀王之子。
《鄂君启金节》为楚怀王颁发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金节铭文中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战略物资的具体条文。《鄂君启金节》免除的税种为商税的一种——关税。这可能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见诸于实物的最早免税凭证,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税凭证!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了商税。商税的征收部门为泉府,泉府的属官名:司市,职务等级是下大夫。司市就是管理市场的,主要是收商税。在重农抑商的时代,商税的收入少,司市的地位也较低,从官职等级下大夫就可以看出。当时商税的收入主要是泉币,由属官司市下大夫具体管理,又由司市所属部门泉府负责征收与出纳保管。或供给国用;或贷款于民,收取利息;或赊物于民;或用于调剂市场价格。《周礼.地官.泉府》中记载“岁终,则会其出入,而纳其余。”年终除将剩余之数交给职币外,还须编制年报上报天官大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品交换的扩大,各国均增加了许多关卡,设卡收税,关市之税成了国君收入的重要来源。《周礼.地官.司货》说:“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入之。”《郑注》:“商或取货于民间,无玺节者,至关,关为之玺节及传出(入)之”。贩运货物,经过关卡,俱要符节,检查是否缴纳了关税,如果没有缴纳,或者货物与符节不符,便要补征,否则不予放行。可见,贩运货物的符节是与关税联系在一起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税是当时商税的一种。《礼记.月令》中对市场的管理尤其是商税的征收作了如下记述:“易关市,来商旅,纳货贿,以便民事;四方来集,远乡皆至,则财物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各诸侯国管理市场的官吏为“市吏”,楚国管理市场的官员为“市令”。
当时关税的征收与市税(商税)的征收紧密相联。有些货物征收市税后便不再征收关税,有的货物关税市税全征,有的货物在过关入市前已一次性征了关市税,过关入市后就免征了。《古玺汇编》0295著录一枚楚玺,上镌刻“勿正关鉨”四字。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枚楚玺,是用于加盖免征关税通行证的,其条件是已经缴纳过关市税款的——这枚楚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税务免征印章了!当然鄂君启的商队贩运货物,持了楚怀王所赐的金节来了,在金节所书的期限之内,货物没有超出数量,没有违禁品,自然也要盖上这“勿正关鉨”四字印章的。
《鄂君启金节》虽然是免税通行证,但它使用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应该只在楚国范围内免税。楚怀王时期,正是战国时期,群雄纷争,各国国君都寄希望于本国的强大,自然税收一块是强国的经济基础,肯定不会轻易减免。如果有减免,按照国际惯例,要么是互惠制,交易的双方国都减免;要么是区域内的普惠制,大家都减免。普惠制在当时应该是不可能的,互惠制在双方之间还有可能。
《鄂君启金节》这种免税通行证,可不是一般的普通人能拿到的,它是楚怀王特赐给封地在鄂的儿子启的,这是王权与特权的象征,岂是普通商人能够拿到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它还能保存完好。这一免税的通关凭证对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关市之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