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西游记》中的寺庙会计

杨良成 / 2020-07-21
文字 正常
  • 标签:
  • 会计杂谈
  • 会计文化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一部《西游记》,洋洋大观,讲述了很多佛道释的故事,多处涉及到寺庙经济,当然也就需要寺庙会计。

    一部《西游记》,洋洋大观,讲述了很多佛道释的故事,多处涉及到寺庙经济,当然也就需要寺庙会计。虽然书中没有单独进行详细叙述,但我们可以从中窥出一些蛛丝马迹。

    作者写的是唐朝时期的故事,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寺庙会计,始于唐朝。但唐朝离作者所处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作者不可能对当时的寺庙经济了解得如此充分详细,作者一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故事,进行叙述,二是参照自己所处时期的现实情况进行描述。

    笔者认为:《西游记》中的寺庙会计应该是从唐朝以来,一直发展到明朝时期的寺庙会计的缩影。

    一、寺庙账

    我们先看大相国寺的由来。书中写唐王李世民到地府走了一遭,幸得崔判官改了阳寿,又借得河南相良金银一库,打发冤魂,方得回阳。回阳后,唐王便命尉迟公将金银一库,上河南开封府访看相良,并还债务。那相良卖水为活,同妻张氏在门首贩卖乌盆瓦器营生,但赚得些钱儿,只以盘缠为足,其多少斋僧布施,买金银纸锭,记库焚烧。尉迟公要还时,相良夫妇不受,尉迟公将相良苦苦推辞,不受金银向唐王禀报后,唐王便命尉迟公将金银与他修理寺院,起盖生祠。尉迟公遂将金银买到城里军民无碍的地基一段,周围有五十亩宽阔,在上兴工,起盖寺院,名“敕建相国寺”。左有相公相婆的生祠,镌碑刻石,上写着:“尉迟公监造”。这便是大相国寺的由来。

    从这一段话中,可见兴建寺庙不是一般的小工程,耗资巨大,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相国寺就是皇帝拨款兴建的。这是寺庙固定资产中房屋的建造账。

    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民众对寺庙布施的众多:那相老儿但赚得些钱儿,只以盘缠为足,其多少斋僧布施,买金银纸锭,记库焚烧;再比如洛阳的白马寺,就是和尚薛怀义出家的场所,女皇武则天可没少给白马寺布施。

    二、传经账

    寺庙的收入,除施主布施的香火收入外,还有僧人传经布道所得的收入,以及寺庙的田产出租形成的收入等等。

    我们看一看书中写唐僧所取之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中所传时所得的收入。

    孙悟空向如来告状,说尊者给的是无字真经时,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后世所说的水陆道场、诵经超度、祈福消灾法会等等传经布道活动,都是寺庙形成收入的活动类型。

    三、化缘账

    寺庙面对浩繁的收支活动,必定要建立会计组织,完善会计核算,建立会计账簿总账之下,设立了许多明细账进行分类核算。比如请缘簿,就是一种化缘收入的明细账。书中对此有详细的记录。

    唐僧到盘丝洞中去化缘,盘丝洞中的众女子问道:“长老是何宝山?化甚么缘?还是修桥补路,建寺礼塔,还是造佛印经?请缘簿出来看看。”

    首先,唐僧去化缘,应该有一个化缘簿。这是盘丝洞女妖精们的看法。其实这就是当时普通世人的看法。因为经常有和尚化缘,已经形成惯例,化缘的和尚都有一个化缘簿。这个化缘簿,相当于一本明细账。所以唐僧去化缘,也应该有一个化缘簿。众妖精先是让唐僧拿账出来。

    第二,化缘簿应该有名称。账拿出来了,众妖精肯定要看账。众女子说的还是修桥补路,建寺礼塔,还是造佛印经?就是这个化缘簿名称的列举。因为僧家化缘,无非是将化缘得来的钱,用于以上项目。而且也可以看出,当时僧家已经有多种由头来化缘,盘丝洞众女子说的肯定没有将化缘的理由与名称罗列全面,概括彻底。当然这个化缘簿的名称前,还要注明是何宝山,要让施舍的人知道是为哪里的寺庙施舍了的。

    第三,化缘簿中记载了详细的明细账。账拿出来了,就要审。大约在这个请缘簿上,封面上写的是某某宝山,某某缘由(也就是项目:修桥补路,建寺礼塔,造佛印经等等),共需要多少善款等等。里面应该类似于现在的现金日记账之类的形式进行记录,某某年,某月,某日,施主某某某,施舍善款多少,或是香油多少,或是米面粟麦多少等等。严格的说,这就是一本收入的明细账。只不过不纯粹是现金的收入账,还包含有物质的收入账。有的项目修桥补路,建寺礼塔,收的化缘账中,还有砖多少,瓦多少,木料多少等等建筑材料。

    第四,化缘的缺口有多少。怎样审账呢,肯定要分析。盘丝洞中的女妖精要看请缘簿,无非是以下几种心思。一是看别人施舍了多少,有个比较,我不能施舍多了,也不能施舍少了,随大流,看众人施舍多少,我也施舍多少吧。这是有些人做公益事业存在的一种心态。包括随礼,有些人也是别人多少,我也多少。二是看化缘簿真不真实,化缘簿中的化缘人,也许就有自己认识的人,张三捐了多少,李四捐了多少,王五是自己认识的,他也捐了?还有这么多?他的家境可不富裕,不会有这么多吧?等等,总之是想看一看化缘簿记录的真实性,略带有审计的性质在里面。三是看看项目总投资是多少,也就是总化缘得多少,已经化缘了多少,还有多少缺口,自家要施舍,自然得依据缺口来。不可能你化缘的只说要五百,我给你五万。

    第五,最终这个化缘簿,需要交回寺庙,然后寺庙的会计,会根据这个化缘簿的明细进行核对,要化缘的和尚将化缘簿中的收入如数上交给寺庙,如果是没有收到位的,或者是约定了日期的,或者是实物的,寺庙还会根据约定的日期上门催收。

    四、袈裟账

    由于寺庙经济的发展,寺庙中的和尚,特别是处于上层人物的主持,已经相当富有,在物质享受方面,已是穷奢极欲。我们仅从两个故事中,分析一下,和尚的袈裟。

    观音菩萨要到东土寻找取经人时,和木叉在长安街上货卖袈裟时,要价五千两,惊动了众人,唐太宗道:“那袈裟有何好处,就值许多?”

    菩萨道:“这袈裟,龙披一缕,免大鹏吞噬之灾;鹤挂一丝,得超凡入圣之妙。但坐处,人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

    这袈裟是冰蚕造练抽丝,巧匠翻腾为线。仙娥织就,神女机成。方方簇幅绣花缝,片片相帮堆锦簆。玲珑散碎斗妆花,色亮飘光喷宝艳。穿上满身红雾绕,脱来一段彩云飞。三天门外透玄光,五岳山前生宝气。重重嵌就西番莲,灼灼悬珠星斗象。四角上有夜明珠,攒顶间一颗祖母绿。虽无全照原本体,也有生光八宝攒。

    这袈裟,闲时折叠,遇圣才穿。闲时折叠,千层包裹透虹霓;遇圣才穿,惊动诸天神鬼怕。上边有如意珠、摩尼珠、避尘珠、定风珠;又有那红玛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偷心沁白,与日争红。条条仙气盈空,朵朵祥光捧圣。条条仙气盈空,照彻了天关;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照山川,惊虎豹;影海岛,动鱼龙。沿边两道销金锁,叩领连环白玉琮。诗曰:三宝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尽评论。明心解养人天法,见性能传智慧灯。护体庄严金世界,身心清静玉壶冰。自从佛制袈裟后,万劫谁能敢断僧?”

    从上述叙述中,可以看出袈裟的精美与好处。可见这是一件高端奢侈品。唐时,寺庙就已经相当腐败,等级森严,越到高处,物质待遇越好,穿得好,吃得好,他们享受这样的宝贝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再来看看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中,观音院老院主的袈裟。

    那老和尚也是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头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开了锁,两边设下衣架,四周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果然是满堂绮绣,四壁绫罗!

    仅这一位老院主,就有袈裟七八百件。就连老院主请唐僧喝茶时,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盅;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可见当时这位老院主的富有与奢侈。

    正是寺庙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寺庙带来了众多的收益,才给老院主之流的寺庙高级主持提供了穷奢极欲的条件,最后老院主也是因为贪欲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作者
    • 杨良成 湖北作家协会会员,注册会计师,长江大学客座教授,专攻会计文化。 微信公众号:杨良成会计文化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