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变更or前期差错更正
2020年的春天迟迟还没有要来的迹象。
2月13日,一夜醒来刷手机,大家都懵了——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确诊14840例(含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史无前例的新增数量。
也在同一天,湖北省委、武汉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
于是,段子手开始上班了。
有人说,这是表外转表内了;
有人说,离任审计,新行长上任,不良贷款都暴露出来;
有人说是会计政策变更下,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从而洗大澡;
也有人说,利空出尽,后面都是利好了。
其中,会计政策变更这一条引起了广泛讨论。有人赞成这属于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做到了当期;有人则认为这纯属前期会计差错,当期进行了更正。
所以,究竟是会计政策变更还是前期差错更正?需要先回到定义本质。
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通常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当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变更的,则应当变更。
举个例子,今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不断的更新,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也存在变化。在2018年年报中,万科(000002)就做出了会计政策变更的说明,对变化的原因、变化的影响进行了逐一列示。
用大白话来解释。收入准则的变化,是对收入确认条件的改变,从以前的“风险报酬转移确认收入”变为“控制权转移确认收入”。换句话说,收入还是那个收入,只是什么标准下能够确认收入,发生了变化。
会计处理的标准发生变化——这是会计政策变更的核心逻辑。
前期差错更正
那什么是前期差错更正呢?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了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形成前期差错的情形主要有:
(1)计算以及账户分类错误;
(2)采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政策等不允许的会计政策;
(3)对事实的疏忽或曲解,以及舞弊。
由于存在前期差错,企业对其进行更正,这一行为被称为前期差错更正。
又举个例子。资本市场大家都熟悉的老朋友,康美药业(600518)。
在2019年4月30日,康美药业发布了一则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称公司在2017年由于采购付款、确认收入等业务中存在会计处理错误的情况,特进行会计差错更正。
经过差错更正,康美药业的货币资金少了300亿、存货多了195亿、利润少了32亿……大大小小多个重要项目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然,究竟是差错更正,还是XXXX,我们心里有数,我们不说。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做前期差错更正,是因为以前做错了。因为以前做的不对,所以进行了更正。
新增14840例(含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
好了,回到2月13日湖北省突然新增了14840例确诊病例。为什么会新增这么多,主要原因是这样的:
(以下内容主要摘自三联生活周刊《湖北确诊病例为何一天突增上万例?诊断标准变了?》)
2020年1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第四版规定,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需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
一直以来,各地也是以核酸检测结果作为确诊的标准。
不过,临床经验显示,有一部分患者检测结果为假阴性,但后续仍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因此,在仅用核酸检测结果下,是有患者被漏检的。若这些被漏检的患者又再度传染给其他人,疫情就依然存在扩大的可能性。
于是,标准在更新。
2月5日下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第五版中,将疑似病例具备肺炎影像特征者作为当前湖北省重疫区临床诊断病例标准。
简单说,以前的确诊标准是核酸检测阳性。现在,疑似病例中CT影像具备肺炎特征的也会被确诊。确诊标准更宽了,当然这仅在湖北省内适用。
那么,这属于政策变更还是差错更正呢?
笔者看来,这应该属于政策变更。理由如下:
1.肺炎还是那个肺炎,对肺炎的定义并没有发生变化,是确认标准更加被细化,更加严谨;
——谨慎性原则
2.以前单纯采用核酸检测,标准相对单一,漏掉了部分患者;现在是核酸检测+CT影像,双标准,更谨慎;
——变更确认标准,即变更会计政策
3.确诊标准的优化,基于临床试验结果。优化确诊标准,更能适应控制疫情的需要;
——实务倒逼理论,会计准则随业务发生而不断更新
4.仅在疫情严重的湖北省适用,让更多的人得到救治,让疫情尽早得以控制
——会计准则分步执行,有条件的先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月13日新增患者的突增,主要来源于确诊标准更加宽泛、加入了CT影像结果所致。类比会计业务,类似于会计政策变更而需要追溯调整,这些调整数都一并放到了2月13日这一天。
这个话题为什么会讨论起来?估计也都是这个寒假大家都憋屈得太久了。
我们关心疫情,同时也不忘深耕自己的主业。
心怀期待,春天真正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