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节省者杨坚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自五胡乱华以来南北分裂长达二百七十年之久的割据混战局面,统一了中国,开创了科举制度,制定了三省六部制,地方实行州、县制,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许多贡献,其中不乏治国理财方面的贡献,最具特色的是他对行政办公经费的节省,也就是现在“三公经费”的节省。
学者钱穆曾这样评说:开皇之治的成功,简化地方行政机构是一个基本因素。据统计隋文帝时期朝廷开支减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开支减省四分之三,全国于行政之经费,大约是南北朝时期开支三分一而已。隋国库之丰积,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真的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就有如此大的功效吗?不可否认,精兵简政肯定可以收到一定的功效,但单纯的简化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没有如此大的功效,那隋文帝杨坚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隋文帝为行政办公经费投入了资本金。隋文帝吸取王莽开设央行的经验教训,也开设了央行,投入了资本金。但他的央行不同于王莽的央行,主要有两个区别。一是资金来源区别,王莽的央行,资金来源于商业中的所得税,中央没有直接投入资本金,杨坚的央行资本金是中央直接拨付投资的;二是贷款方式,王莽的央行直接贷款给百姓,杨坚的央行不直接贷款给百姓,而是贷给全国的行政机构作本钱,也就是央行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分支机构。由行政机构再对民众贷款取息。
第二,隋文帝对办公经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贷款的利息收入,用于什么,隋文帝做了专门的规定:利息不得滥用,只能用于办公经费。这就是所谓的“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廨:官吏办公的地方。)即:按规定给各部门一定的“公廨本钱”,用以周转取息,所得息钱,作为办公费用。公廨支出,取息收入都有核算。公廨支出进行明确核算,就是对行政办公费用进行明确核算。并明确规定,本钱不得亏损,利息不得滥用。“利息不得滥用”,即规定了利息资金用途,相当于现在的专款专用,只能用于行政办公费用开支,不能挪作他用。
第三,永久性的保障措施。对于央行在各地开设的分支机构,隋文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经常考核,虽未规定要让央行投入的资本金增值,但一定要保值,即本钱不得亏损。所以各级分支机构在选择资金的投放对象、投放行业等方面要进行充分的考证。如果亏损了怎么办,肯定要由经办者补足。这样,发放贷款的地方行政机构就不得不审慎对待了。如果亏损了,面临的后果是:不仅要将本钱补足,而且未来的行政办公经费没有了着落。如果本钱不亏损,按理,就永远可以继续放贷,继续收取利息,继续用于办公费用的开支。而且应该资金周围越快,收取的利息越多,可开支的办公费用额度也就越多。
第四,配套其他节俭措施。隋文帝一生节俭,即使统一国家后,大权在握,仍崇尚节俭。在治国理财的实践中,他将重点放在节约费用开支和反对贪污这两个方面。“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就是他崇尚节俭重点突出的一个方面。有了皇帝当榜样,主抓主推,上行下效,而且规定如此具体,下面也具有可操作性,很快就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五,实行了严格的巡查制度。史载隋文帝不容贪污枉法之行为存在。杨坚命柳盛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吏治之整肃,不仅上裕国库,下纾民困。同时,这一严格的巡查制度对“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制度在各地的执行,也有间接的推动和规范作用。特别是当地官员只能按规定用办公费用,只能专款专用,不能将利息收入挪作他用,更不能贪污。
隋文帝的这一作法,不仅创新性地将央行从中央开设到了全国各地,而且相当于开设的是专业银行,对取息收入进行了明确规定的专业银行:只能用作行政机构的办公费用,专款专用。这一作法对节省当时的“三公经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