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通往财务分析的康庄大道
前言:在金蝶时,一位总部的咨询顾问到分公司做关于财务分析的分享,对象是当时分公司一个大型咨询项目的核心项目组成员,当时的我还只是一旁听者。却正是这一场高逼格的分享让我对财务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多数时候是懵愣状态,但仍是感觉到了数字的奇妙魅力。
这些年,财务分析大概是更受重视了,甚至在财务人的职业规划中,财务分析(FP&A)是属于高大上发展路线,前途和钱途光明一片。
那么财务分析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呢?以我的理解,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财务分析和财务核算的视角是不太一样的,从财务核算的角度去看数字,更多是关心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是否符合会计、审计甚至是内控制度的要求,而从财务分析的角度,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这个数字背后的业务是什么,是怎样的业务场景和经营活动或者说怎样的决定导致了这个数字的产生。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资产负债表,那为什么资产负债表是平衡表,左边和右边必须相等呢?如果从核算的角度,你可能会告诉我,因为左边是资产是借方,右边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贷方,借贷必须相等。而如果是从财务分析的角度,安越的老师是这样说的,资产负债表反应了企业的钱从哪来,要用哪里去,这就是从资金的占用和来源的角度。这两者间有什么区别?从资产负债角度,你是不是比较容易认为企业的资产是越多越好?资产越多家底越丰厚嘛。可事实上,从财务分析的角度,资金占用是需要成本的,如果能用别人的钱也就是负债来赚钱是不是更完美?
所以,视角的转变是开启财务分析之路的基础,然后就是从哪里开始入手。
最基础的分析可以从利润表的第一行收入开始,层层抽丝剥茧,最终是回报与风险的平衡。再具体一点说,华为的财务分析是金三角模型:增长性、盈利性、流动性,在三者间进行平衡。而安越老师的总结是:一个起点(销售额)、三大运作(利润、周转、结构)、二大结果(回报和风险)。用收入看市场份额看企业增长,用利润看企业盈利能力,可是光有利润还不够,看结合资产看周转情况,看流动性,最后考虑企业的财务杠杆,评估经营风险。
古典老师曾分享过一个关于个人价值的观点:圈子、能力、特色让你更值钱。其中,圈子和特色又会对能力起到放大作用。用类似的方式去看一家公司,净收益与周转、财务杠杆之间也有类似关系,净收益是基数,它的正负很关键,周转、杠杆是系数同样能起到放大收益的作用。
企业经营其实也就是在这些要素之间进行平衡,最终在投资回报与风险之间做出选择。比如房地产企业,如果预估未来有更好的市场行情,那可能就会选择减缓销售,这其实就是在用流动性换利润。比如销售合同签订时,用更长的账期换更高的销售价格,或者用低价进行促销,也是在利润与周转之间进行取舍。而这个度的把握就是财务分析需要用数据来量化的,当销量萎缩到哪个点,会发生流动性风险;回款周期拉长多少会让增加的利润与资产占用成本持平。
这里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麦当劳有一项第二杯半价的促销政策,因为他们分析得出,顾客购买第一杯饮料时已经承担了相关的固定成本,第二杯只需要支付变动成本部分即可。也是财务分析模型的实际运用。
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已经触及了财务分析的目的,那就是得出结论,做出决策。决策是公司运营层面的改变,通过对业务的影响,转换为业务的下一步行动,比如麦当劳的第二杯半价的促销策略。
那么你准备好用数据去改变业务的行为了吗?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