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中的三大战役看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三国演义》中写了众多的战役,其中最大的三次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官渡之战为曹魏公司统一北方平定中原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以吴蜀联营公司的全胜而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夷陵之战以蜀公司的失败吴公司的大胜而收场,从此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三大战役虽然有很多的不同点,但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而且失败方都是忽略了谨慎性原则而导致的失败。
先看官渡之战。战争的双方分别为袁绍和曹操。袁绍大起冀、青、幽、并等处人马共七十余万,前来攻取许昌,望官渡进发,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为十比一,而经济实力,曹操也远不如袁绍。曹操守官渡,从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其窘迫之情可从曹操与许攸的一段经典对话中看出。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只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许攸这才道出他抓住了曹操密使并搜出密件的真相,并向曹操献策,火烧乌巢军粮。而袁绍在乌巢屯集了大量的粮草,完全可以和曹操打持久战。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上看,曹操都不如袁绍,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袁绍的手中。但是袁绍忽略了谨慎性原则,让性刚好酒的大将淳于琼负责屯粮之所乌巢的守备,结果让曹操一把火烧了乌巢的粮草,并乘胜追击,战争双方的军事经济实力迅速发生了逆转。
再看赤壁之战。曹操夺取荆襄等地后,听从谋士荀攸的建议,遣使驰檄江东,请孙权会猎于江夏,一面计点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沿江而来,大有一统江南的气势;而吴蜀联营公司中吴公司兵力只六七万,蜀公司兵力也只有一二万,军事实力的对比约为十比一。经济实力方面,曹操统一北方已久,而且一直注重经济,让军士屯田以充军实,加上新收了富庶的荆襄之地,可谓兵广粮足;吴公司虽历三世,拥有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经济实力与曹魏公司相差悬殊,蜀公司连落脚地都没有,就更不要说经济实力了,吴蜀联营公司唯一可以依赖的便是长江天堑。可赤壁之战却以曹魏公司的大败而结局,也是曹魏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曹操忽略了谨慎性原则的结果:先是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斩了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接着又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将战船锁在了一起,然后又中了黄盖的苦肉计,最后万没想到的是冬天竟然会起东南风。结果周瑜在长江水上的一把火,彻底烧毁了曹操一统江南的梦想,从而给了吴公司和刘备蜀公司与曹魏公司三足鼎立的机会。
最后看夷陵之战。蜀公司的董事长刘备为了夺荆州报弟仇大举起兵伐吴,共兵七十五万,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浩浩荡荡,杀奔吴国而来;孙权告之百官,刘备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其势甚大时,百官尽皆失色,面面相觑,夷陵之战中虽未写吴公司兵力的多少,但可从中看出蜀公司的军事实力与吴公司相比是占优的。就经济实力而言,吴公司应该比蜀公司略胜一筹,吴公司拥有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已历三世,又取了富庶的荆襄等地,蜀公司起步较晚,又失去了荆襄等地。就地理形势而言,蜀公司是占优的,蜀集团在战略高地,水路可以顺江而下,陆路可以从高到低俯冲,吴公司完全是被动的。总体而言,蜀公司在这场战争的先期阶段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但结局同样是陆逊的一把火,火烧七百里,刘备大败而还,白帝城托孤。究其原因,也是忽略了谨慎性原则,在安营扎寨中,只考虑了树木林障可以遮阳之利却忘了容易起火之弊。
会计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广泛,可防止抬高资产和收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和危险日益加剧,企业所处客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以投资为主体的会计信息应用者更加看重不确定性相关风险信息的揭示,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充分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企业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乏缺乏谨慎性原则而导致失败的案例,如连锁企业在顺风顺水时,未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实力,盲目扩张而导致倒闭;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论证盲目圈地,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引起跑路;外贸企业未充分考虑到国际市场风云的变幻导致产品积压流动资金短缺等等。从三国中的三次大的战役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会计谨慎性原则对我们的必要性,我们只有高度重视谨慎性原则,及时提取减值准备、跌价准备,预计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防范措施等,以应对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才能有“备”无患,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谨慎性原则也是一面双刃剑,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不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更不能因噎废食,不切实际地将谨慎性原则运用于所有方面所有事项之中,这样反而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