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放管服”天平模型:事中事后监管怎么做?(开篇)
从7月5日开始,国家发改委举办“周三大讲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系列讲座。风控君认为这是一件大事,甚至有些风向标的意义,是国家发改委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作开班动员并围绕“深刻认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意义”进行第一讲,法规司司长杨洁围绕“什么是事中事后监管”进行了专题辅导。人事司司长梁彦主持讲座,全委机关和委属单位500多人参加了学习。
该系列讲座由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亲自确定主题、亲自确定主讲人、亲自确定举办时间和培训对象,邀请委正副秘书长及相关司局主要负责人,分别围绕事中事后监管的意义、什么是事中事后监管、项目稽察和事中事后监管、如何进行事中事后监管、事中事后监管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督查督办等进行专题辅导讲座。
从这次座谈会的参加成员和会议内容就足以知道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中央领导心中的分量和地位。为此,风控君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李朴民从5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强化“四个意识”,当好参谋助手的重要体现。
李朴民要求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相结合,强化“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勇于责任担当,加强各项工作的督促检查,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二是与借鉴国外最新的治理理论和治理经验相结合,拓宽思路,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补齐能力短板,聚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一重要课题,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三是与扎实做好自身工作相结合,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方法论运用到具体工作中,通过学习提升本领、指导实践,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杨洁围绕“什么是事中事后监管”,从概念和内涵、国内外的实践与探索、全委下一步的工作考虑等几个方面,作了精彩的报告。她表示,事中事后监管是监管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处理好监管部门与市场主体、监管部门与其他部门、监管部门上下级单位之间、综合监管部门内设机构之间等四方面关系。
杨洁表示,目前,我国各地方、各部门积极探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构建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动智能监管全覆盖、规范重点领域监管流程、形成多元参与监管格局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事中事后监管依然面临不少矛盾和瓶颈制约,突出表现在理念转变不到位、法规制度不到位、流程规范不到位三个“不到位”和方式手段跟不上、力量能力跟不上、部门协同跟不上三个“跟不上”。对此,她表示,下一步要通过强化改革创新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树立“宽进严管”的监管理念,明确综合部门的监管职责,推行协同高效的监管方式,完善科学有效的监管规则。要健全制度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强化监管手段,丰富监管载体。据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起草全委关于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
风控君非常赞同李朴民秘书长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重大意义的阐述,特别适用于各级税务机关。风控君曾构建过“放管服”的太平模型,该模型中将“加强监管”作为“放管服”天平的支点,足见对“加强监管”的重视程度。风控君一直以为各级税务机关在落实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的同时,必须紧紧抓住监管不放松,最需要强调的是“协同”:在制定“放”和“服”的政策时,同步制定“管”的举措。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很多领域的脱节、失衡,长此以往,再来“管”难度可想而知,更让人担忧的却是“管”不住风险,反而会大大削弱“放”和“服”的效果,出现前道“放”,后道不“管”,甚至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产生的。
由于学习、工作精力有限,风控君一直想把OECD先进成熟的监管经验和做法系统的介绍给大家,目前尚不能如愿,期待着“内部控制”专题结束后与大家一起讨论更加符合税收现代化理念的税收监管应该如何设计和实施。希望广大读者朋友更关注风控君的微信公众号,能够更多的交流、相互提高认知和实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