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稀泥的递延所得税
地球人都知道利润总额是权责发生制算的,所以2006年大佬们在制订会计准则的时候顺手把所得税费用也按权责发生制玩了一把,在利润表利润总额的下方。
如此捣鼓,相信各位小佬们在考CPA的过程中,可能已经对大佬们进行过多轮问候了。文字游戏层出不穷,语言还晦涩难懂。
还好,天理昭昭,报应不爽。会计口径和税务口径大部分是一样的。只有少部分是捣蛋鬼。
因为: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应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纳税调整减少。
秉承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该拉则拉,当踢则踢。
被踢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无可救药的,如干坏事。还有一种是浪子回头,如坏账准备等。
浪子回头金不换,属于会计自己瞎倒腾的,税法不认。所以计算当期所得税的时候要先踢出去,等以后实际发生的时才可以扣除,而此时只能作为递延所得税在所得税费用里体现。
如一家公司收入100万,成本30万,坏账准备20万。利润当然是50万。
这时天真无邪的你写下纯情的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12.5
贷:应交税费12.5
回去翻课本,发现大佬们的分录是:
借:所得税费用12.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5
贷:应交税费17.5
递延所得税资产、什么玩意?
为什么要破坏人家的二人世界?
其实这又是传说中的税会差异。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因为会计准则是财政部制订的,而税法是税务总局出台的。
财政部的追求很简单,客观的反映企业的利润。
税务局的诉求也很单纯,老老实实的交税。
至于坏账准备,是会计自己瞎捣鼓的,是会计准则谨慎性的体现。
人税法根本懒得理你。
怎么办?大佬们只能发明创造个“递延所得税”来专业和稀泥。
于是又回到和谐社会了。
这样其实就是把所得税费用一分为二,一部分当期应交,一部分递延缓交。这就是传说中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也是大佬们的雷霆手段菩萨心肠。
于是乎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等文字游戏接踵而来,瑟瑟发抖的考CPA老铁们又开始问候大佬了!
不要哭泣,不要悲伤,也不要怨恨大佬们。
背上行囊卸下戎装、莫问前路 、继续CPA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