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官员谈财务造假根本性识别思路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这个是在财政部会计司主办的《企业会计准则高质量实施工作线上培训(第二期)》里面截取出来的,是我们证监会的同志发言摘选。
这段话堪称财务造假经典分析与识别思路,其谈话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概括。
1、静态角度。财务造假核心是虚增利润,由于一般不涉及负债,那么根据资产负债表平衡框架,右边增加利润(股东权益),左边一定表现为资产增加。
包括一些企业复杂的“资金闭环”造假同样如此,比如农业企业虚增收入,然后形成虚假现金流入,然后虚增采购支出,形成存货,以及伪造在建工程等。都会导致资产虚增。
2、从动态来看。当期利润增加导致资产增加,而实际上这些资产今后一定转化为费用损失,比如折旧摊销,资产减值,财产损失等等。
所以咱们证监会同志说财务造假“本质上是不同会计期间的利润调整”。
基于上述静态动态分析,其实就给我们指出识别财务造假的基本思路,除了关注收入费用这些损益问题外,发现资产“异常”属于财务造假的显著迹象。
财务造假“本质上是不同会计期间的利润调整”,“利润是造不出来的”,但是我们作为财务领域的人员,要注意,造不出来利润,但是“不同会计期间的利润调整”具有严重的经济后果。
为什么说有严重经济后果,比如:
1、利润造假,放烟雾弹,为实际控制人减持股份做配合,将股价推上高位,实际控制人高位减持,属于赤裸裸的掠夺。
2、负债融资背景下,财务造假,虚增利润,进行分配,属于不合理抽逃资金,利用有限责任制度,将烂摊子留给债权人,让债权人蒙受不白之冤。
这些都是财务造假经济后果的简单举例。证监会同志这段发言,可以作为财务造假识别理论的根本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