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向上生长
一、为什么要蓬勃向上生长
大多数人的知识和能力,基本上到30岁到35岁左右就停止生长了,就像下图所示,横轴是1到60岁不断增长的年龄,纵轴是30岁以后毫无变化的知识和能力。人从一出生开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和大学教育,知识不断成长,能力有所提升;在毕业后工作的前5年,能力大幅提升,知识有所成长。但是,此后,多数人就停止了知识和能力的生长,日复一日过着昨天的生活、做着昨天的工作,没有长进,没有进化。因此,才会有流行语:“很多人活到30岁就死了”。
而牛人的人生,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知识和能力不断进化,职务不断提升,事业不断进步,财富不断积累,就像下图所示。
牛人和普通人的人生的差距,像下图所示,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形成的。
二、如何蓬勃向上生长
自然界,树木可以一直生长,成为参天大树。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刚刚成立的时候,林荫大道的樟树还是幼苗,二十年后已经郁郁葱葱。树木蓬勃生长,是因为树木每天都在吸收阳光雨露。同理,人的生长,需要每天都有知识和能力的补充——人生蓬勃向上,重要的是人的学习能力。
大多数人的知识,是在接受教育阶段获得的。曾经有人跟我说: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小时候学了那么多物理、化学,后面都忘得光光了,教那么多学那么多干什么?都是无用功。刚开始,我觉得很有道理。细细想想,学那么多其实并非无用功,正因为学过那么多,我们才会具备基本的常识,不会那么反智,比如喝点消毒水可以杀死新冠病毒;正因为学过那么多,我们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更多,才会谦虚地对待这个世界;正因为学过那么多,才会在后面的人生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思维考虑问题。学习,不能那么功利,不能仅仅学习自己认为有用的那么一点点东西,就像吃饭,第一口饭、第二口饭没有吃饱肚子,到第十九口的时候吃饱肚子,我们就否定了前面十八口饭,认为只吃第十九口饭才是有用的。
学校毕业后,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能力会大幅提升,但是工作五年后,大多数人就没有一点点提升了。刚工作的人,没有什么杂事,一心一意工作,还保持刻苦学习和钻研的劲头,进步很快,实践能力提高很大。一般工作五年以后,该结婚的结婚,有小孩的有小孩,杂事越来越多,工作和学习的劲头也就越来越小了。等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加上很多人想更多地时间陪陪家人,基本上知识和能力的进化也就歇菜了。
怎么保持一个持续蓬勃向上的人生呢?那就是要保持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参加工作以后的学习,主要有两类:一是实践型学习;二是书本学习。
实践型学习,是从干中学,边干边学,很多东西,仅仅看看书是没有体会也没有能力真正做出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你参加工作以后,每天都接触全新的信息和知识,没必要计较看多少书。比如,有些企业家不一定要附庸风雅看很多书,一直在解决各种难题,一直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就是一直不断在进化生长。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参加工作以后不久,基本上半年到一年就进入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很少接触新的东西,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通过看书来提升自己了。书海浩瀚,看点什么书呢?看书不一定要很有目的性,各方面的书都可以看一点,总体来说:首先是要看自己感兴趣的书,这样才能坚持一直看下去;第二个是看经典的书,可以反复看。
读书和刷抖音看电视剧玩游戏比,哪一个更有吸引力呢?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后者会带来即时短期快乐,而读书带来的是未来长期快乐——多数人更在意眼下的享受,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比如,烟鬼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吸烟的快乐是眼下就可以得到的,而健康则是未来遥远的事情,所以你劝烟鬼戒烟,基本没用。而要有一个蓬勃向上生长的人生,就要在自己的读书时间和刷抖音看电视剧玩游戏的时间之间做一个选择。下面这句话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一般情况下绝对成立:牛人就是不断离开舒适区找虐的人。
光读书还不够,还要吸收书本的营养补充自己的头脑,“学而不思则罔”。怎么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呢?我上中学的时候,读历史地理就是做很多很多的笔记;英语就是背很多很多的单词。总体来说,做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不过,在网络化时代,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得到朋友和粉丝的关注点赞,也是对自己一点小小的奖励和促进。
读书有几个需要注意的事情:一是不要读二手书,有一阵子流行让别人帮助自己读书——别人读完后告诉自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不叫读书,要读就自己读一手书——就像吃饭,自己吃一手饭,不要别人把饭嚼完了再喂给自己,想想也有点恶心;二是不要读碎片化的书,最好对读书有点计划,系统地读书,让自己读的书的内容和知识点关联起来,日积月累,就成为专家了。三是有些书吧,光读不够,读完了还要动手,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
保持读书的习惯,每天读两页,一年730页,很厚的一本书,30年30本;每天读5页,一年1825页,很厚的三本书,30年90本;每天读10页,30年180本,将让你的人生蓬勃向上,不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