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创新|纳税筹划创新的三条公理
前言:
这时,蹲在孤峰(杨冬的墓碑,杨冬是天体物理学家,在得知物理学并不存在的真相后选择自杀)前的存在(杨冬的母亲叶文洁,天体物理学家)发出了声音:“活着本身就很妙,如果连这道理都不懂,怎么去探索更深的东西呢?”
他(杨冬的好友罗辑,面壁者,宇宙社会学的创立者之一)发出穿过草丛的阵风那样的空气流动的声音,那是叹息,然后他站了起来。
“叶老师,您……您来了?”
“你是……小罗吧?”
“我是罗辑,杨冬的高中同学,您这是……”
“那天知道了这个地方,很不错的,坐车也方便,最近常来这儿散散步。”
“叶老师,您要节哀啊。”
“哦,都过去了……”
“小罗啊,冬冬常提起你,她说你是……搞天文学的?”
“以前是,现在我在大学里教社会学,就在您那所学校,不过我去时您已经退休了。”
“社会学?跨度这么大?”
“是,杨冬总说我这人心很散。”
“哦,怪不得她说你很聪明的。”
“小聪明而已,和您女儿不在一个层次。只是感觉天文专业是铁板一块,在哪儿钻个眼儿都不容易;而社会学之类的是木板,总能找些薄的地方钻透的,比较好混吧。”
“不要这么说,这是正常人的生活嘛,都像冬冬那样怎么行。”
“我这人确实胸无大志,很浮躁的。”
“我倒是有个建议:你为什么不去研究宇宙社会学呢?”
“宇宙社会学?”
“我随便说的一个名词,就是假设宇宙中分布着数量巨大的文明,它们的数目与能观测到的星星是一个数量级的,很多很多,这些文明构成了一个总体的宇宙社会,宇宙社会学就是研究这个超级社会的形态。”
“你看,星星都是一个个的点,宇宙中各个文明社会的复杂结构,其中的混沌和随机的因素,都被这样巨大的距离滤去了,那些文明在我们看来就是一个个拥有参数的点,这在数学上就比较容易处理了。”
“但,叶老师,您说的宇宙社会学没有任何可供研究的实际资料,也不太可能进行调查和实验。”
“所以你最后的成果就是纯理论的,就像欧氏几何一样,先设定几条简单的不证自明的公理,再在这些公理的基础上推导出整个理论体系。”
“叶老师,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可是宇宙社会学的公理是什么呢?”
“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叶老师,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两条公理都是足够坚实的……您这么快就说出来,好像胸有成竹似的。”罗辑有些吃惊地说。
“我已经想了大半辈子,但确实是第一次同人谈起这个,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要说……
哦,要想从这两条公理推论出宇宙社会学的基本图景,还有两个重要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
“很有意思的两个名词,您能解释一下吗?”
叶文洁看看表:“没有时间了,其实你这样聪明,自己也能想出来,你可以先从这两条公理着手创立这门学科,那你就有可能成为宇宙社会学的欧几里德了。”
“叶老师,我成不了欧几里德,但会记住您的话,试着去做做,以后我可能还会去请教您。
“怕没有机会了……或者,你就当我随便说说,不管是哪种情况,我都尽了责任。好,小罗,我走了。”
“……叶老师,您保重。”
叶文洁在暮色中离去,走向她那最后的聚会。
——刘慈心《三体2:黑暗森林》
今天这篇文章的前言我摘抄得很长,因为我的经历是上面这段文字的写照。
我学习、研究、实践、讲授纳税筹划二十多年,最后却有税局的朋友在私下语重心长地跟我说:“冷星,你还是搞点别的吧,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纳税筹划,没查过的叫筹划,查过的都叫偷税。”
当一个我赖以生存的事业,一个被我广泛传播的理论,在被普罗大众与主流学者均不认同或认可时,我内心是崩溃的……
面对种种艰难困苦,纳税筹划必须绝地求生,有所作为!
纳税筹划理论必须要有它坚固的理论基石;
纳税筹划事业必须要有它恒定的生存空间;
纳税筹划思想必须要有它自洽的精神支点。
2015年,我受到刘慈心《三体》中“宇宙社会学的两条公理”的启发,提出了“纳税筹划创新的三条公理”,并从这三条公理着手创立《纳税创新基础理论》。
《纳税筹划创新的三条公理》,如下:
第一,纳税存在,纳税筹划就会存在;
第二,打开存量利益封闭系统,引入税法尚未列举的全新变量,在增量利益层面,纳税人与政府间展开正和博弈。
第三,纳税筹划所创造的税收收益只是纳税人创造商业价值过程中的副产品。
后记:公理是用来推导其他命题的起点,公理不能被其他公理推导出来,公理不证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