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与"纳税筹划"的名字
前言:昨天我发了一篇《“74号公告”与税局的“税收筹划”》的文章。有朋友说,写得太简短,根本没看懂!今天,我就多写一点,让关心“税筹”话题的朋友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纳税筹划”。
《千与千寻》,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首映,票房304亿日元,至今仍列日本电影票房排行榜榜首。十八年后,2019年6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两天破亿。在宫崎骏的诸多作品中,《千与千寻》是名气最大的一个。据说这是一部在观看后,能让成人也落泪的动画电影,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荻野千寻的10岁小女孩,误入了一个充满神怪的异世界,为了生存,她求汤婆婆在油屋浴室打工过活。而汤婆婆为了实现对千寻的完全控制,提出以改变千寻的名字作为交换条件,施展魔法将千寻“误写”的“获野千寻”变成了“千”。正因千寻“误写”了自己的名字,而始终没有完全被汤婆婆支配。在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冒险后,千寻守护住了自己的“名字”,最终也找到了自己回家的路。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荻野千寻”这个名字本身,也十分有趣,且意义深远。“荻野”是“生长在沼泽边的芦苇”的意思,而“千寻”是“极高或极长”的意思。“荻野”是千寻的姓,也寓指“种姓”、“生命本源”、“民族与国家”。那么“荻野千寻”就是指生命、民族与国家的悠久与绵长,是一个很好的名字!而汤婆婆(隐喻美国)以工作和生存为条件强迫千寻(隐喻战后日本)改换名字,将“荻野千寻”改成了“千”,就是指战后日本为了获取生存空间,误入“异世界”,而迷失了自己。宫崎骏作为一个动漫画师尝试着通过一个小女孩的冒险故事,履行他自觉的国民责任,提出自己对当代日本“国之迷失”精神层面的回答:带着现在迷失的自我,溯根寻源,为过往的错误致歉自省,找回自我,弄清楚自己究竟是谁,方才知道何去何从!
当初,我在构建“纳税筹划创新”理论的过程中,我问过很多人,同一个“问题”,却得到了同一个“奇怪”的答案。
我问:“税务”、“税收”与“纳税”是不是一回事?
得到的答案统一是,“税务”≠“税收”≠“纳税”。
而我问:“税务筹划”、“税收筹划”与“纳税筹划”是不是一回事?
得到的答案统一是,“税务筹划”=“税收筹划”=“纳税筹划”。
当我再进一步追问他们,为什么会得出这样前后矛盾、毫无逻辑的结论时,大多数人则会不耐烦地说:冷老师,你这么问有意思么?你这么矫情有必要吗?就算区分清楚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无论是叫 “千”、“小千”、“千寻”、“获野千寻”或“荻野千寻”,都改变不了千寻,在汤婆婆的眼中只不过是一个一无是处的蠢丫头罢了。就像,无论是叫“纳税筹划”、 “税务筹划”或“税收筹划””,都改变不了纳税筹划,在某些实用主义的人眼中只不过是一种隐晦的少交税的手段而矣。
不可否认,众所周知,只要有一点社会常识的人都知道“税务”、“税收”与“纳税”肯定不是一回事。但是为什么经过一番“筹划”后,“税务筹划”、“税收筹划”与“纳税筹划”就变成了一回事了呢?长久以来学术界也好、民间也好,对“纳税筹划”这件事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是模糊的,是有冲突的,甚至是矛盾的。而我国的纳税筹划理论和技术长期停滞,而无法取得长足发展,这与我国“纳税筹划”概念的长期不明确不无关系。而这一切都源于,大家对“纳税筹划”概念的认识不明确。一旦概念不明确,人们就会无所适从,无法进行交流。
正因如此,出于对“纳税创新理论”的研究需要,我对以上三个近似的概念是有明确的定义区分的:
税收筹划是税务机关凭借税法及相关法律赋予的征收管理权,通过完善税收法律法规,优化税收征管手段,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实现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依据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赋予的自主经营权,利用创新的商业模式,通过纳税模式的创新,在创造最大化的商业价值过程中,实现税负比最优。
而税务筹划所涉及的范围相对广泛一些,它包括了税收筹划和纳税筹划。
税收筹划和纳税筹划的根本区别就是它们的主体不一样,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组矛盾。税务机关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加强税收征管手段,而纳税人也一直都在探索税负最优的纳税模式。其实,单就技术手段而言,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方向不同。而我之所以如此“矫情地坚持”,是因为我知道:明确的概念,是人们正确思维的首要条件。只有概念明确,人们才能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实,《千与千寻》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关于“名字争夺”的故事!汤婆婆要求千寻改名字,就寓意强迫千寻改变真正的自我。《千与千寻》就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映射,而对于痴迷纳税筹划研究的我来说,《千与千寻》的异世界就是现实的纳税筹划世界的映射!
早年间,有个培训机构找我,让我讲《税收筹划与管理》的课。
我说:我是讲纳税筹划的,课题能否改一个字,改成《纳税筹划与管理》?
机构负责人说:不行?这有区别吗?课题是与客户早就商量好了的,不能改!
我说:哦,好的,……,打工挣钱,我听你的!
“名字”是《千与千寻》这部电影中的一个重要核心,名字是自我精神的象征。白龙告诫千寻,一旦千寻忘记了自己原来的名字,那么将会迷失自我,永远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而“名字”一旦确定,它不仅能告诉别人你是谁?而且能告诉别人你从哪里来,也能告诉别人你将去向何方?
近年来,我以“纳税筹划”理论为基点,拓展出了“纳税创新理论”、“纳税模式创新设计”等一系列围绕为纳税人创造价值的纳税创新工具,但我若基于“税收筹划”与“税务筹划”这些含混概念,是断断无法推演出“纳税创新”或“纳税模式创新”这些新概念的。
千寻听从白龙的告诫,通过坚韧的努力,默默坚守自己的“名字”,始终没有完全受到汤婆婆的支配,始终没有迷失自己。对此,宫崎骏如是说:“名字”在那个异世界,有着巨大的力量。在轻视“名字”力量的现代,我想说明的是,“名字”是有意志的,是自己的能力。
我想,这也是《千与千寻》所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