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创新|《纳税筹划的骨胳》(上)
引子:
少年,我看你骨骼精奇,是万中无一的武学奇才,维护世界和平就靠你了,我这有本秘籍《如来神掌》,见与你有缘,就十块卖给你了!
——周星驰电影《功夫》
又是一轮中秋月圆,又到了要总结一下我对纳税筹划理解的时候了。
记得2016年读过段从军老师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税收筹划》文章,该文开头是这样的:税收筹划这个字眼,似乎已经被滥用透了。记得10年前,那个时候我还在企业,内部培训,用了税收筹划的字眼,我的总会计师纠正我:不要用“税收筹划”,但可以用“税收安排”或“税收规划”。总会计师还特意纠正我:“筹划”这个字眼太敏感,也会容易引起税务机关的不快。是啊,这个确实会让人不快的——如果我们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哪怕用一丁点的税务立场的思维。筹划已经被我们滥用了,滥用得让人反感了……曾经有一年,貌似在会计视野论坛,又有人讨论过税收筹划的问题,期间一位税务官员的评论是:“现在的税收筹划拿不出手,看似合规的筹划,背后都是不合规的安排,一查一个准”。其后某年,又有人说:“现在还有真筹划吗”?太多筹划的背后,有着太多不为人道的故事。更有甚者,还有将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视为税收筹划的经典……笔者要讨论的税务筹划,并非不足为外人道的筹划;也非直接利用税收优惠或明确的税收政策的筹划。在这里,笔者既不讨论不合规安排无法经受检查的税务筹划,也不考虑直接利用政策的企业重组,高新优惠等等的筹划。在这两种筹划之外,不足为外人道的筹划;还有第三条道路可行。”
是的,真正的税筹人一直都在苦苦探寻在“不足为外人道的筹划”和“直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筹划”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即真正的纳税筹划之路。
段从军老师在该文结束也未描述出“真正的纳税筹划”到底是怎样的,但段从军老师在文章结尾处写道:“所谓税收筹划,无非就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只是,我们需要选择的是一条税收和其他综合成本最低的那条。这条路,并非早已铺好,而是要发挥我们的才智,规划分析,甚至披荆斩棘….”
是的,段从军老师说的对,这纳税筹划的“第三条道路”并非铺好,且满目荆棘。
当然,正因“第三条道路”的难行,所以它注定是条孤独且充满质疑之路。而之所以“真正的纳税筹划”一路饱受非议、一直被冒名顶替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在我国“纳税筹划”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概念;
二是,在我国“纳税筹划”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基础理论。
而正是因为这两个“硬伤”,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纳税筹划”只是一副没有“骨胳”的充气皮囊。正因它只是一副充气皮囊,当遇到别有用心之人,为了达到不足为外人道的目的,随时可披上“纳税筹划”这层皮,冒名作案;又因它只是一副充气皮囊,当碰到稍有经验的稽查人员,只需随便找一根“针”对准“纳税筹划”,“噗”的一声,它就泄了气。
有人问,冷老师,你对“纳税筹划”研究这么多年,你对“真正的纳税筹划”有概念吗?不可否认,对研究对象准确的界定直接关系到学术研究的方向与质量。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在多个场合也反复强调,在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税收环境下,“纳税筹划”是一个“活”的概念。所以,“真正的纳税筹划”在我心中只是一个模糊而又具体的轮廓罢了。
我在《纳税创新基础理论》之奠基系列提到:正是在纳税筹划的“基础”与“未来”双重不确定的当下,“纳税筹划”只能有“阶段性”的定义。目前,我对“纳税筹划”的“阶段性”定义是,通过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为纳税人控制纳税风险,管理纳税成本,以获取合理税收收益为目的的税收安排。好了,现在概念也有了,虽然它只是个“阶段性”的,但它至少明确了我们当前的研究路径与研究方向。
但另一个问题还等着我们,就是“纳税筹划”的基础理论问题,也就是纳税筹划的骨胳问题。否则,“纳税筹划”永远都是一副充气皮囊,一具没有“骨胳”的行尸走肉!而当前的纳税筹划学术研究领域的状况是,纳税筹划“技术研究”是门庭若市,而纳税筹划“理论研究”则是门可罗雀。但技术研究和理论研究,都是缺一不可、不可替代的学术范式。只有技术研究,假设检验何来理论支撑?只有理论研究,归纳和演绎的结论正确与否何以验证?虽然,技术研究与理论研究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二者不可偏废,都需要学界加以重视,但可悲的是,当前纳税筹划专业人士多热衷于技术研究,而对理论研究却无人问津,最后结果是,纳税筹划理论研究出现断层,纳税筹划技术研究成为空中楼阁。
所以,就当前而言,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纳税筹划理论研究,相对远比纳税筹划技术研究更重要。因为,纳税筹划理论研究是为纳税筹划技术创新提供坚固的基点,没有了正确的筹划理念的支撑,纳税筹划只会在贪欲的漩涡中沉沦。
那问题来了,那纳税筹划理论,特别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纳税筹划理论的研究,该如何入手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