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古语云,兼听则明,有容乃大。
虽然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非议众多。但我通读全篇演讲,仔细品味,觉得受益还是挺多的。
马云在演讲的开头说,“今天要不要来讲,坦白说我也很纠结。但是,我想我们这批人,有一个东西是责无旁贷的,就是为未来思考的责任,......”
很佩服马云的勇气。有些事情明知会有风险、会影响个人的利益,但如果我们认为对所爱的人、所爱的单位、对国家对社会有益,即使忠言逆耳,还是应该有勇气、有胆量说出来。
说不说是我们的事,听不听是对方的事。不要因为不说而后悔、而遗憾。
马云说,“...... 其实今天我们不应该刻意或者一味的要和哪个东西接轨,适应哪国的标准,填补哪个空白,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和未来接轨,怎么适应未来的标准,怎么弥补未来的空白,我们要想明白未来是如何的,以及自己到底要做什么,然后再去看看别人怎么做,如果永远重复别人的语言,讨论别人设定的主题,我们不但会迷失现在,更会错失未来。”
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与未来接轨,而非与国际接轨。这句话非常深刻。
如果不是,我们和谁接轨?
例如,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就是向IASB搞的那一套会计准则趋同吗?
即使我们应该向、必须向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中文是不是应该成为IASB的工作语言?
在中文不是IASB的工作语言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取得良好的趋同效果?
目前的中国会计准则不仅外行看不懂,会计专业的硕士、博士也看不懂。很多会计专业人士自嘲说,看了CAS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甚至怀疑自己的中文水平,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搞不明白。
你再看看每年几十万篇的会计论文,有几篇是真正研究会计准则的?无论是研究会计准则的制定,还是会计准则的执行。
还有,IASB有没有考虑与未来接轨?如果有,是如何考虑与未来接轨的呢?
马云说,“......老年人和年轻人关注的都不一样,老年人关心的是有没有医院,年轻人关心的是有没有学区,是完全不同体系的思考。”
马克·奥勒留曾说: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确实,年轻人与年老的人关注的问题不一样;有钱的人与没钱的人关注的问题不一样;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和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人,关注的问题也不一样;......
不管我们遇到什么重要的事情,还是要多听听、多看看,这样,我们看问题时就会客观的多,心态也会平和、积极的多。
马云说,“今天世界的很多问题包括中国,都只能用创新去解决;但是真正的创新,一定是没有人带路的,一定需要有人担当,因为创新一定会犯错误,问题不是怎么样不犯错误,而是犯了错误之后能不能完善修正,坚持创新。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这个世界上没有没风险的创新。很多时候,把风险控制为零才是最大的风险。”
短短几句话,有好几点值得认真想一想:
第一,有些问题,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解决,老办法不行。但我们总是喜欢依赖经验,喜欢使用熟悉的方法,就是要走在老路上;
第二,创新一定会犯错误。犯错误只是时间问题,只是错误大小问题。我们要低成本地经常去试错,尽可能避免犯大错误而失去翻身的机会和能力;
第三,只有不做某件事,风险才能控制为零。但这也不做、那也不做,确实是最大的风险。要想取得更大的收益,就必须冒更大的风险。
马云说,“17年以前,我们制定了很多不允许的政策,当时淘宝的政策非常复杂,商家都看不懂,后来我们提出来,加一减三,你要加一条政策,就要减前面三条。”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应该直达本质,直截了当。制度的设计也一样,实质重于形式,要尽可能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简约是美和张力的结合。
至于马云对金融问题、金融风险、金融系统监管的分析和评论,我反而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有些话也许话里有话,例如,“过去16年,蚂蚁金服一直围绕着绿色、可持续和普惠发展,如果绿色、可持续和普惠、包容的金融是错误的话,我们将会一错再错、一错到底。”
我认为没必要费时间、费心思地去仔细猜测、琢磨其中的含义。
再如,马云说,“中国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中国金融基本上没有风险,是缺乏系统的风险”,这句话明显过激,有失偏颇。但他在开场白中就说过,“我想我反正已经退休,在非官方的论坛上,畅所欲言一下,分享一个外行非专业人士的专业观点,供大家参考,可能不成熟,讲得不对,贻笑大方,大家估且一听。”
总之,细读马云的演讲全文,有所受益,得到的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