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硕的课程设计与师资建设
01
引言
2019年12月8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为“财科院”)在北京举行“审计硕士研究生教育暨导师培训交流座谈会”。财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审计署原副审计长、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主任委员孙宝厚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吴溪教授和首都经贸大学会计学院顾奋玲教授等进行了经验分享。会议由财科院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杨远根主持。
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就“审计课程设计和师资团队建设“主题作了10分钟的简短发言。
我主要谈了自己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1.培养目标与能力框架
2.课程设计
3.师资队伍建设
刘尚希院长在主旨演讲中希望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于是,我的演讲也就放开了一些。
以下是演讲内容。
02
培养目标与能力框架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我们首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财科院的培养方案中,审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从事审计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审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
这个培养方案中的目标,我认为还可以再推敲、再讨论,以体现出财科院审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不同的企业文化会潜移默化造就出不同的员工。以前商界有一种说法:IBM员工一看就是IBM的,微软员工一看就是微软的,谷歌员工一看就是谷歌的…
如果财科院毕业的研究生带有鲜明的财科院特色,也是一种美好!
财科院的企业财务(以前是财政学专业下的一个方向)、会计(包括审计)研究生教育,在财政部的正确领导下,在黄菊波、杨纪琬两位大家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曾经培养出很多杰出的人才。
政府官员:李勇、汪建熙、陈毓圭、肖捷、丁学东、史耀斌、吴伟…
学界翘楚:王世定、李爽(吴溪院长的博士导师)、陈毓圭(顾奋玲院长的博士导师)、夏冬林、谢志华、孟焰、汤谷良…
商界名人:顾建国(建银投资总经理)、陆华裕(宁波银行董事长)、孙树明(广发证券董事长)…
时过境迁,过去成功的教育和培养经验不一定适用于现在,但值得我们深入、全面地加以总结。
财科院审计专硕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应该有、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否则,我们难以进入一流行列)。
接下来的问题是:
我们希望的审计人才是什么样的?
这样的审计人才必须具备什么的素质和能力?
财科院需要研究并发布自己的“审计师能力框架”,以及会计师、税务师等能力框架(本院还有会计学硕、博士研究生和会计专硕、税务专硕的学生)。
研究并发布审计师、会计师、税务师能力框架(mpetency framework)不仅有利于财科院审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有利于财科院培训中心的“管理者在职培训”项目,以及“中高级会计师的后续教育”项目,有助于财科院科研、教学和培训三大品牌的整体提升。
如何构建审计师、会计师、税务师的能力框架,我觉得可以学习和借鉴CIMA的“CGMA能力框架”。
CIMA的这个能力框架,I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可能是学习和借鉴了的。
IMA管理会计师能力框架
CIMA的这个能力框架,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也应该是学习和借鉴了的。
中央财大会计学院审计硕士能力框架
财科院需要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教育和培养特色,研究并发布自己的“会计师、审计师、税务管理师的能力框架”。
03
课程设计
我没用课程设置,而是用课程设计。我强调的是课程设计的理念和逻辑。
我们现在的审计专硕的课程设置如下:
公共必修课与专业核心课
方向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
还有社会实践课程
这个课程体系总体上是完整的、合理的,但还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做相应改进和完善。
与时俱进是课程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我认为,审计专硕课程的设计至少要考虑以下因素:
*培养目标(这是基础性、导向性的,见前面的讨论,略)
*审计方向
*就业情况
*审计发展趋势
*与会计课程的关系(略)
审计专业的方向至少可以划分为:政府审计(国家审计);独立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企业、NGO等)。
这三个方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或促进。
就审计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来说,有一些同学去了会计事务所或其他中介机构,但大部分同学还是去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从事财务、会计、内部审计或其他领域的工作。
就审计的发展趋势来说,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
(1)审计地位提高。2018年3月,中共中央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习近平任主任,李克强、赵乐际任副主任。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任办公室主任。
(2)内部审计日益受到重视。国资委2019.10发布“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财政部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五部委(现在是四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也指出:单位(企业)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日益受到单位(企业)最高领导人和管理层的重视。
(3)审计方式、方法的变化。大数据、AI、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云审计)等
基于以上考虑,我建议我们的课程设计至少应有以下调整和优化。
核心课程
(1)增加“审计与国家治理”、“审计与组织治理”两门课程。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有职业自豪感。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胜于责任。美国学生可以是爱一行干一行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我们有就业上的压力,往往是先干上一行,再逐渐认识到这一行的意义和价值,深深地爱上这一行。大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小到某个行政事业单位、企业、非盈利组织的治理完善,都离不开审计,做好这一行的成就感还不大吗?
(2)增加“沟通艺术”课程。CIMA在《全球管理会计原则》中说,管理会计始于沟通、终于沟通。审计难道不是吗?以前祝小芳老师给研究生开设过一门这方面的课程,我看过参考教材,很不错。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反馈也很好。
(3)进一步加强“现代审计方法”课程建设。例如,风险导向的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云审计等。财科院的会计信息化曾经是学界的一面旗帜,现今也实力不凡。在VUCA时代(或称大智移云区块链物联网时代),谁掌握了现代的审计方法,谁就有了一定的硬实力、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4)加强“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审计硕士的毕业论文写作,如何选题,如何确定研究角度,如何选择写作形式?好论文的标准是什么?不仅是学生们要思考、要学习,导师们也需要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基本的共识。
(5)提升“审计师的职业道德”课程的地位。审计师的职业道德课程应该是核心课程,不能作为选修课程。在我国的会计、审计等高等教育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职业道德课程”的水准不高,其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例如,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既有会计的责任,也有审计的责任。我们的会计师、审计师在陷入职业道德困境时,如何正确决策?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我们看看CIMAIMA的能力框架,都非常强调“道德、正直和专业精神”。
必修或选修课程
(1)我们在政府(国家)审计、社会审计方面的课程比较完整,内部审计方面课程比较薄弱。
(2)增加“内部审计专题研究“课程:如前所述,内部审计日益受到国家领导人、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等主要领导人的重视,这方面的课程需要大大加强,内部审计的专题至少应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审计;舞弊审计,等等。
2019年我在院内、院外的公开课、内训课、研讨班上,主讲的课程有:非财务经理的财务修炼;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策略与方法(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预算管理-战略视角与方法改进(预算目标设定与控制);财务报表分析-框架与应用(财报分析与管理决策、财报分析与公司估值);资本市场与财务会计案例分析;企业投融资-策略与技巧;价值创造与市值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与企业价值增长;会计职业道德困境与决策模型等。
我的一个明显感觉就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04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设计再好,至多也只是设计有效;而要运行有效,必须有优秀的教师团队。
我冒昧提出一些初步建议,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成立审计教研组
教研中心下设: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管理信息化教研组。
审计教研组职责:课程设计、课程主讲、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评估、外聘导师遴选建议等
第二,导师队伍内部打通
会计、MPA、审计硕士、税务硕士等导师整合,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已经基本完成。
我这里强调的是“宏观与微观打通”。
例如,公共风险管理、财政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
例如,中国税收改革的政策取向与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
再如,审计署对企业的审计、国资委对央企的审计与企业的内部审计如何融合(关键:课程开发与主讲老师的选择)。
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都应该遵循的原则,而宏观与微观的良好结合,不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有能力结合得好的。
观察财科院那些已经毕业的、杰出的企业财务方向、会计(包括审计)专业的校友,他们都具有大的格局、宽的视野、高的境界、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战能力,研究问题都能够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
第三, 进一步加强外部合作。
财科院在审计硕士研究的教育与培养上,已经与审计署、中注协、中国内审协会、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等有较好的合作,这种合作还可以更紧密、更深入一些。
财科院还有一个比较强的、具有高会后续教育培训资格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外聘的一些讲师也是非常有实力的,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审计相关课程的讲师或外聘导师。
刘尚希院长曾说过,要大力打造财科院的“科研-教学-培训”三大品牌。
在我看来,财科院教研、教学、培训三大品牌确实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第四,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激励机制优化的前提是对讲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以评促建“,通过对讲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来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第五, 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
德鲁克曾说过(大意):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释放人的潜能。
现在有一种观点也很流行:人才不是竞争力。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机制才是。
我认可这种观点。
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校内外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财科院的审计、会计、税务等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必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05
总 结
最后,总结一下。我今天演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目标与能力框架构建;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我们能够坚定四个自信,努力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前提下的)财科院的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特色,制定并有效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财科院的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必定会再创辉煌、必定是国内一流水平的。
我也想对参加本次座谈会的财科院审计硕士研究生们说几句话:
教育的本质:不是将蓝子装满,而是将灯点亮。
我们能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关键在自己。
希望同学们谦虚好学,自信自强;发奋努力,与时俱进。
你们怎么样!
财科院审计专硕的教育和培养质量就是怎么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