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日记1:收入“瞎搞”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看别人做的收入底稿,上来就是一顿抽凭、数据一顿分析,审计底稿明细表、毛利率分析表、按月分析、截止性测试……密密麻麻,审计说明看起来牛逼哄哄,堪称“完美”,结果问了一些基本的问题,一问三不知。诸如:
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哪些?哪些是主要的产品?不同产品大概有什么功能及区别?每年的收入体量大概有多少?不同产品收入占比大概多少?哪种产品的收入最多?收入主要来源于哪些客户?销售的产品单价大概多少?销售给关联方的价格和占比和非关联方对比如何?毛利率大概多少?有没有淡旺季?某些月份毛利率异常的原因?被审计单位依据什么进行收入的账务处理以及账务处理有什么习惯?客户议价能力高不高(对应赊销政策,反映到财务账面的可能就是应收账款的金额大小和账龄的长短了)……
很多人早已迷失在底稿当中了,做收入,想都不用想,一顿操作,底稿密密麻麻,分析得似乎头头是道,结果连被审计单位最基本的情况都不了解。有时候客户请吃饭,餐桌上简单地聊了聊今天的“业绩”,结果是一顿尬聊…
有时候别拘泥于底稿,既然做了收入,至少得对被审计单位的产品,客户,大概的收入规模等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是最基础的,不要单纯为了做底稿而做底稿…财务数据,很多都跟具体业务情况息息相关,比如被审计单位的客户议价能力都特别强,那对应财务账上可能应收账款就会比较多、账龄也可能会相对长点。从业务的角度出发,结合着财务数据去看,才能更好地做好审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底稿不重要,毕竟底稿是审计过程的记录、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