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会计专业课程学得有趣、有味、有力?
本文在我2015年5月6日的QQ日记:“ST博元的奇葩财报(2)”基础上略作增删、修改而成。
以下为正文
昨天(2015.5.5)下午讲“会计分析”课时,与同学们讨论了“如何将会计专业课程(包括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课程)学得有趣、有味、有力?”的问题。
有趣
有趣,指的是很多有趣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都可以从会计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分析。
比如说,ST博元的奇葩财报:为什么该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会计机构负责人公开声明其不能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能保证年度报告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声明不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这是A股年报披露上的第一次,是个有趣的现象。
再比如,有一次上会计准则的公开课,课间休息时,有位企业的总会计师问我,本公司与某外商独资企业合资成立了C公司,本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能否将C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我问:双方持股比例多少?答:各占50%;再问:董事会人数总是单数了吧,是你们人多,还是对方人多?答:董事会人数倒是单数,这一届共9人,我们派出5人,对方4人,但双方约定,下一届他们5人,我们4人。我又问:有没有其他的约定,如章程、协议、口头承诺能够判断你们实质控制的?答:没有!能不能将C公司纳入该公司的合并报表范围?这也是个有趣的问题。
当一些会计概念、会计理论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了。比如,我们常说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权责发生制,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就是收付实现制。又如,关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我们曾经将其比喻成主人和狗的关系,说价值是主人、价格是条狗,狗不管跑多远,最终还会回到主人身边。但在财政部新(2014年)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公允价值被定义成一种价格(退出或脱手价格),主人与狗“合二为一”了。
还有,为什么要取消“后进先出(LIFO)”的存货计价方法?我记得各个版本的会计准则讲解(2006,2008,2010)的解释均不一致,很多解释是经不起认真推敲的。
有味
有味,指的是对有趣现象的分析不能那么简单,需要做很多的功课,越深入分析,越觉得难以得出确定性的结论,越觉得要学习、要研究的东西多。
还拿奇葩年报的例子来说,“据5月4日晚间公告显示,有四大因素导致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ST博元2014年度财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表示,其一是,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公司逾期借款及利息为4.13亿元,2014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885.32万元,流动负债大于流动资产4.89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638.99万元,净资产为-3.87亿元。二是,……”
财务报表列报的基础是持续经营,但我们如何来评价一个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否成立呢?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具体的应用指南,相关会计准则中只是说“评价时需要考虑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因素。”我们能不能建个模型,运用模型来分析、判断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如何?
思考越深入,就觉得越有味道。
再如上面提到的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也好,非公允价值也好,都是价值。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西方经济学是效用价值论。在马克思那里,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反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在西方经济学中,价值与价格、定价与估值往往是不区分的。
定义概念的一种常用方式是“属概念+种差”,若将公允价值定义为一种价格,则价值与价格,谁是种概念(下位概念),谁是属概念(上位概念)?
为什么要取消LIFO?为什么要取消合并报表中的比例合并法?为什么对子公司投资的后续计量要采用成本法而不是权益法?为什么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会有巨大背离?有什么说财务报表之间的内聚性差,不利于报表使用者的分析与决策……
对这些会计问题的思考越深入,越能体会的会计课程的无穷妙味!
有力
有力,指的是学以致用,不仅要将学到的会计知识用起来,还要用得好。
学好会计专业课程,不仅仅要学好财务会计(financial acunting)课程,还应该学好其他课程(如管理会计、报表分析、预测与估值等),并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例如,我们通过“财务报表的分析与应用:会计分析”一章的学习,掌握了会计分析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就可以很好地应用到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审计、分析和预测中去,就能够敏锐地发现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噪音、偏差或扭曲。
我在讲公司财务或金融(rporate finance)、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时,和大家一起讨论资本的力量、复利的力量、杠杆的力量,以及的机制的力量,等等。不论我们做什么事,如果有了良好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机制,我们就一定能够乐在其中、坚持不懈,并为提升效率和效果而努力改进做事的方式、方法的。
学好会计专业课程,也有利于我们为公司、为股东理好财。例如,企业要引进战略投资者、要IPO、要再融资了,如何编制好财务报告,反映出企业真正的价值,让企业发行同样多的股份融到更多的资金?再如,管理会计学得好,可以有力地支持企业的各体系、各层级的管理者正确决策,从而促进企业的战略实现与价值提升。
学好会计专业课程,对个人或家庭理财也有极大的帮助。例如,为了使我们个人或家庭资产的价值最大化,个人或家庭很可能需要进入股市(我对股市的态度是“股市不确定,投资要适当”)或房地产、黄金、艺术品等市场。每个人的财富、家庭环境、年龄、职业、性格与风险偏好等都不相同,决定着他(她)是否应当进入股市,以什么样的方式(资金投资比例,投资基金、可转债还是股票,如何配置,等等)进入股市。但我始终认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进入股市,是不大可能真正学好财务会计、公司金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课程的,“纸上谈兵”不行。
虽然中国的股市还很不成熟,整体上来讲是个政策市或炒作市,这一波牛市(指2015年上半年)就是有些机构形容的“大水牛”市,资金是影响股指大涨的主要因素(参见QQ日记:中美股市的特征比较)。但A股股价与会计收益及其增长还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学好会计知识,有利于我们正确分析、判断公司盈利的质量及其成长性,有利于我们正确地选股。
随着融资融券、个股期权等业务的发展,你若发现有公司会计报表造假,利用做空机制,如融券卖出(目前基本上还不行,几乎无券可融)等,也一定会有不错的收益。
我个人的财富积累大部分来自于投资收益,而非工资收入和讲课所得。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运气好;二是所学的分析工具运用得还不错。
如何掌握分析(管理)工具?我的体会是:“少读书、读好书,学一思二行三”(一小时的学习,二小时的思考,用三小时去践行)。我也相信王阳明所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很多人说,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其实,那些我们认为懂的道理,如果不去做、不能做到位,就难以真的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使躬行了,也未必能绝知,何况你不去躬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