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让问题止于内部审计

梁雄 / 2017-03-02
文字 正常
  • 标签:
  • 内部审计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做为内审人员,要做到有勇有谋,有礼有节;还要懂得披大旗持尚方宝剑,少林加大极之拳术,擒贼先擒王之策略,运用四两拨千斤之技巧,以达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果,则问题止于内审,内审大功可成,大有作为。

    让企业问题止于内部审计,是内审担当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内审有为的衡量标准之一。

    让问题止于内部审计,不是说内审如何能耐,更不是有意夸大内审的作用,争夺其他管理职能的功劳。主要想说的是:让企业运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最后最迟争取在内部审计部门得到处理和解决,从而达到消灭问题、化解风险的作用。为什么?因为从管理角度上分析,管理者主要工作是按章办理,管控系统,实现目标,一直在做的是把事做对。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的隐形管理者,同样执行着公司的制度与政策,做好管控工作。如果企业运营第一道,第二道防线都出现问题,或者说都被风险击破所有防线,那么,内部审计部门就是最后一座雕堡,最后的护卫军。这个危难而关键的时刻,一定要问题解决好,否则,风险就会向最高层(董事会)进军了。

    所以,让问题止于内部审计,是内审部门职责所在,是岗位所需,是勇于担当,是克服困难,为董事会或高层化解分担难题的英勇行为,内审必须对所发现的问题跟踪到解决为止,说的是一种工作态度,其实工作起来更像一门艺术学科。下面从问题止于内审的必须、策略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问题止于内审之必须

    内部审计部门,从企业管理闭环分析,它处于监督评估阶段,风险管理的后面,所以,位置很关键。

    管理闭环:“管理-制度-流程-风控-内审-管理”

    首先,制度管人,流程管事,企业管理就是管好人和事。管理层为了管理好企业,制订大量的关于企业运作过程所需要的内部控制度,制订了各式各样作业流程,目的是管好企业的人和事。

    其次,内控制定管控基础,风控进行问题预警。为了评价企业运行制度的有效性与完整性,评估各种流程操作的风险,企业设置了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运营进行预警或分析,确认可能存在风险的地方。

    再次,风控提供问题方面,内审确定风险事实。内部审计部门则对可能存在风险的环节进行进一步的确认与咨询,对企业各系统各业务线进行整体审核,将结果及管理建议交给管理层。

    最后,管理闭环。即是管理层根据管理建议对所涉及的部门或系统进行协调处理,落实整改方案,对业务进行管理控制,以达到企业目标,这种周而复始的管理过程,就是企业运营管理闭环。

    从管理闭环上分析,最后紧跟管理层的就是内部审计,从风险管理角度,内审也是处于管理最后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必须让问题在这个环节得到解决与处理,做好风险防控最后一关。

    二、问题止于内审之策略

     1、权威才是王道

    内审工作远程、现场监察管理工作,一定要坚持要保持高压高打姿态,管理就是管理,公司制度与原则,必须按章办事,不能违反,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我们常说,公司的流程,是经过企业长久管理提炼总结的精华,不能随便更改;正确处理好管理层凌驾与管理层干预的界限,防止出现不利于公司的现象。无数案例告诉我们,违反流程作业的业务与人员,90%以上都会存在或出现问题。

    从人性角度分析,人本如些,性相近,习相远;不同的背景造就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国长久以来的贫穷造成部份人性的贪婪。我们要理解更要管理,管理不好就会出现问题。人与人之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从来都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在企业管理中,工作关系就是管理与被管理者关系;从双方对峙的力量上分析,有强必有弱,如果管理者软弱,被管理者肯定强硬,强大;如果被管理者软弱,则管理者肯定会强硬;现实中后者居多。我们要防范出现前者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企业管理,不利于政策决策的执行。试想,如果民大于法,则会出现混乱,对企业而言,监管而言,企业肯定出现问题。

    所以,企业管理中,权威管理才是王道。问题要权威地解决,否则,决策无法执行或执行不力,会造成更大的后果。

    2、快鱼吃慢鱼

    在企业实务中,工作程序是检验工作效率的方式之一,作为内审人员,不能让别部门或人员质疑我们的效率,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内审作业流程作好我们的工作。内审人员找到漏洞、发现问题、接到任务时,该怎么做呢?

    第一是不能推诿。内审人员要有全局思维,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从企业对风险防控的层次分析,业务部门处于风险第一线,他们没有很好的起到处理、防患的作用,而主管领导、其他监督部门也没有发现,最后,让存在的问题长驱直入,从第一线穿到第三道防线,到了内部审计这道防线,已经是重要很紧迫的事项了,如果再推诿,问题就会递给董事会或高层了,所以,必须要担当,要全程处理,不能再踢皮球。

    二是不能拖延。拖延则误事,上面所述,问题已过三关,再不处理,必有事情发生。另外,还要有防微杜渐的意识,小事不处理,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大的事故都是由小的事情构成。所以,管理过程中,许多的问题、诸多的解决方案、胡搞难弄事件基本上得到快速解决,为树立内审形象,提高公司管理效率起极大的标榜作用。

    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快鱼大鱼总是吃慢鱼小鱼,所以,我们处理事务,特别是风险问题,一定要快速。让紧急的问题止于内审。

    、问题止于内审之态度

     1、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人无完人,内审人员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及时性?沟能问题的有效性?处理问题的公平性?高层的汇报平级的沟通等等,内审也不是完人,也有可能存在差错,内审人员对于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应该保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态度。

    对于所有疑问、问题,我们主要是用业绩,用效果来证明,事实胜于雄辩,用行动作为回应。特别是在管理现场,很重要很关键,但也要明白,有些管理工作具有可变通性,更明白和理解一线某些人员的文化水平程度,所以,不同的疑问我们可以理解。但凭心而论,可能在某些工作过程中,我们审计人员真有那么一些不尽人意的事实存在。当问题出现,我们公开布诚的态度,有错就改。

    有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是中国优良的传统作风,对于内审人同而言,应该要以此作为勉励的目标。而不能将错就错,死撑到底。让我们的问题止于内部,止于内审。

     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这名话出自《论语》,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孔子说只企求敢作敢为而不知礼制,就会出现乱子;只注重心直口直而不知礼让,就会刺伤别人。

    回到企业管理现状,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一个隐形的管理者,主要是通过审计、监督发现企业运营存在风险,分析可能出现问题,查找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原因,向管理层(业务部门)提出解决方案,交付给管理层或管理人员,让管理人员进行整改。但实务中,内审人员出现敢作敢为而不知尊重业务部门人员,出现心直口直而不知变通,变换一种说法,而且,管理现场还可能出现天天吼的情况,天天吼,日日叫,像一个工头一样,怎么行呢?作为监督部门,你能有多少个人与业务部门叫嚣呢?错也。

    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做好工作,又不用得罪人呢?世上难有两全其美的事情啊!如果员工只是一味敢作敢为,只注重心直口直,而不注意操作变通,不知道尊重别人,很容易引起一线管理人员的反感。如果一线管理人员不支持、不配合内审人员的工作,那么,内审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了,也就起不到管理作用,严重的还会影响企业的高效运转。

    所以,企业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作为内审人员,也要懂得变通,有原则有分寸的变通,让问题处理更完善,让问题止于内审。增值内审总监群群员认为:内审人员工作更需灵活变通。

    终上所述,做为内审人员,要做到有勇有谋,有礼有节;还要懂得披大旗持尚方宝剑,少林加大极之拳术,擒贼先擒王之策略,运用四两拨千斤之技巧,以达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果,则问题止于内审,内审大功可成,大有作为。

    梁雄

    作者
    • 梁雄 财审类畅销书《增值: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实务与技巧》作者,某大型外企审计总监,二十年财审类实战经验,拥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国际注册风险管理师(CRMA),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ACFE)等证书,专攻内部审计、企业诊断、舞弊调查方向。兼多家企业管理顾问,系中国财审职业教育网特约讲师
      微信公众号:内审联盟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