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基本指引》问答录(3)
原文
第十三条 管理会计活动是单位利用管理会计信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方面服务于单位管理需要的相关活动。
问:管理会计活动就是管理会计么?
答:我认为是。如问答录(1)所述,管理会计就是一系列的活动或工作,管理会计学研究的是如何开展好管理会计活动或做好管理会计工作。所以,我认为,第十三条就是对管理会计的定义,建议修改为:“管理会计是会计人员利用各种相关的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以及管理会计工具,在规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等方面服务于管理者决策需要的一系列活动。
为什么用“会计人员”代替“单位”?因为管理会计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三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几乎是一种共识。
为什么用“各种相关的信息”代替管理会计信息?因为在实务中人们常常将会计信息与财务信息、会计报表与财务报表等概念互用。如果会计信息与财务信息不区分的话,会出现逻辑问题。管理会计是会计的子概念(下位概念),管理会计信息也是会计信息的子概念(下位概念),也就是说,会计信息也好,管理会计信息也好,都只是财务信息。但实际上呢,管理会计既需要使用、生成和提供财务信息,也需要使用、生成和提供非财务信息。
虽然基本指引在后面的第二十二条对管理会计信息作了定义,“管理会计信息包括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所使用和生成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而比较规范的写法是在重要概念首次出现时,就给出相应的定义。
在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中,对于基本概念的定义有时显得不够严谨,再举《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例子。在基本准则中,是先定义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概念(种概念或下位概念)后,再定义“利得和损失”概念(属概念或上位概念)的,犹如先定义“男人”或“女人”,再定义“人”,这在逻辑上也是不通的。
为什么将“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改为“规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因为:1.规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这几个环节是关于管理的更常见的一种表述。2.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包括计划阶段的决策和控制阶段的决策,或者分为战略层面和控制层面的决策。决策与规划、控制、评价不宜并列,因为在规划、控制阶段或在规划、控制过程中,都需要决策。
对于什么是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战略角度看,管理就是战略的制定(分析、定位、选择)和战略的执行(控制、评估)。从控制角度看,管理就是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从管理的环节或内容看,见上述分析。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定义,逻辑上要通顺。
原文
第十四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做好相关信息支持,参与战略规划拟定,从支持其定位、目标设定、实施方案选择等方面,为单位合理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支撑。
第十五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融合财务和业务等活动,及时充分提供和利用相关信息,支持单位各层级根据战略规划做出决策。
第十六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设定定量定性标准,强化分析、沟通、协调、反馈等控制机制,支持和引导单位持续高质高效地实施单位战略规划。
第十七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合理设计评价体系,基于管理会计信息等,评价单位战略规划实施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同时,对管理会计活动进行评估和完善,以持续改进管理会计应用。
问:通读第十四条至第十七条,管理会计活动就是为单位制定战略规划、为单位各层级根据战略规划做出决策、为单位实施战略提供信息或支持,是不是太虚?管理会计活动到底有哪些?
答:第十四至第十七条,是第十三条的展开。因为第十三条讲管理会计活动是“在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方面”服务于单位需要的相关活动。
管理会计通过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报告来支持或参与不同层次(战略与战术层面)、不同内容(销售、研发、采购、生产、投资、融资、营运资本管理等)的决策,管理会计活动与业务活动(决策)、财务活动(决策)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深入讨论管理会计活动,本质上就是讨论数据和信息的管理问题。所以,我倾向于用信息系统来定义会计。财务会计也好,管理会计也好,都是一种信息系统,其核心是信息的采集、维护、分析和报告。
顺便做一广告,欢迎大家报考本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会计信息化方向的研究生,只要你努力,前景十分光明。
另外,也欢迎大家点阅本公众号发表的周卫华博士写的“财会主管的互联网+梦”、“当财会主管遇上大数据”等文章,以及留川枫写的“财务共享下,财会主管的出路在哪里?”,“财务共享来临,你是否会被共享掉?”等文章)
需要指出的是,第十四条至第十七条,不仅讲了管理会计活动要服务于单位的战略规划、决策、控制、评价,还简要地说明了如何开展好管理会计活动,或者是开展管理会计活动的原则,如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融合业务和财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强化沟通、协调、反馈等机制,设立评价体系等。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第十四条至第十七条中所说的,“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要和第一章总则中第四条协调好,要相互一致。例如,第四条中的“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在这几条中就未能得到适当的体现。
二是不应当将这些原则分散至各条中,在企业的战略规划、决策、控制、评价中开展管理会计活动,不都需要遵循上述几点么,或者更准确地说,不都需要遵循第四条的那些原则么?
综上,我认为,第三章管理会计活动,可以比照着财务会计来写,财务会计分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几个环节,管理会计是否也可以分为信息采集、分类、处理(或分析)、报告(或沟通)等,我们在开展这些管理会计活动时,需要遵循第一章第四条的原则。
概言之,无论单位是做战略规划、决策,还是控制、评价,都离不开管理会计活动(信息采集、分类、处理或分析、报告或沟通),而要开展好管理会计活动或做好管理会计工作,就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当然,总则第四条中提出的原则也应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原则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基本指引的质量)。各位想想,若如此修改,逻辑上是不是更顺些?
问:第十七条中的评价体系,到底是战略评估的体系,还是管理会计活动的评价体系?还是其他?
答:第十七条,似应分作两条。第十七条,专门写战略评估体系。增加一条,专门写单位开展管理会计活动的评价体系。
比如说,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除了基本指引外,还有应用指标、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那里的评价指引,就是指导企业如何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评价的。
管理活动的持续改进,有赖于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从某种角度说,评估活动本身就是某项管理活动或流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预算管理不仅有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控制,还有预算考核和评价,成本管理,投资管理等也一样。所以,我们讲评估或评价体系,一般都有具体的评估或评价对象,战略、预算、成本管理、内部控制,以及管理会计活动等,无不如此。
我的下一篇公众号文,将和大家一起讨论管理会计的基本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