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会计?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有人不认为有什么互联网思维,如许小年等,我认为是有的。
要了解互联网+或+互联网,我们先要了解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互联网思维的含义。(以下内容除标明作者外,均根据网上资料整理,希望对互联网思维有更深了解者,可参阅“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一书。)
首先,我们已经进入Web3.0时代。
Web1.0,门户时代。典型特点是信息展示,基本上是一个单向的互动。从1997年中国互联网正式进入商业时代,到2002年这段时间,代表产品有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
Web2.0,搜索/社交时代。典型特点是UGC(用户生产内容),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双向的互动。方兴东创造了博客中国,开启了用户生成内容的时代,典型产品如新浪微博、人人网等。
Web3.0,大互联时代。典型特点是多对多交互,不仅包括人与人,还包括人机交互以及多个终端的交互。由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开端,在真正的物联网时代将盛行。一开始仅仅是大互联时代的初期,真正的3.0时代一定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能生活时代,实现了“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思维指引下的新商业文明时代。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思考方式,不局限在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企业。这里指的互联网,也不单指桌面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是泛互联网,因为未来的网络形态一定是跨越各种终端设备的,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手机、手表、眼镜,等等。
“+互联网”和“互联网+”有什么区别?
作者:袁帅
来源:知乎
曾经听到一位朋友如此提过:“中国经济依托互联网,经济虚拟化,是中国经济形态全球化的一场博弈豪赌,互联网+战略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手段而已,在德国,美国工业4.0的时候,中国却走上了经济网络化的路,但是未来一定还会回归实体经济,互联网只能是手段,而不能解决人们生存的真实需求,衣食住行!”
首先,两者站位不同。
“互联网+”更多强调“逆袭创新”。大体而言,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向商业的逆袭,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向金融业的逆袭,互联网传媒是互联网向传媒业的逆袭……这种由“新”向“旧”的突入式扩张,已经造成了强烈的震撼,而且这也许只是开始。
“+互联网”则更多强调“顺势创新”。比如工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主要是传统行业以既有业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个行业会轻视对互联网的利用。很多大中型企业虽然面对媒体比较低调,但实践中也已在“智能化工厂”、“大量订制”等方面摸索良久了。
其次,两者优势不同。
“互联网+”有新技术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和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容易产生爆发性增长。
互联网技术是基础,再加上其优惠的价格、便捷的操作、舒适的体验,足以赢得巨量消费者。
如果再在体制机制上做一点突破,其爆发力往往令互联网企业自己也始料未及,比如,在利率管控的大背景下,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就能以资金回报率上的小小差异,把原本在银行的庞大存款吸引过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争议。
相对而言,“+互联网”拥有的是存量优势、行业标准优势和公信力优势。
一方面迫于外部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压力,一方面迫于内部问题导向的压力,传统企业正热情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自身服务客户的能力。
这一块虽然舆论声势不大,但其势力版图并不小。从国际上看,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等,都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大致归为“+互联网”的阵营。
利用互联网对自己进行自我创新甚至自我革命,具体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可能命运各异,但总体上这条路是符合“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这条历史逻辑的。
再次,是主导者差异。
根据上述两个不同之点推论,“互联网+”的主导者往往是互联网企业,从技术、商业模式、资金、人才等方面看,都是互联网企业主导着融合进程。“+互联网”则正好相反,主要是传统企业在主导着融合进程。
什么真正是互联网+?
作者:TPseo
来源:知乎
什么真正是互联网+呢
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思维
1、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的。
一种技术从工具属性、从应用层面到社会生活,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过程。珍妮纺纱机从一项新技术到改变纺织行业,再到后来被定义为工业革命的肇始,影响东、西方经济格局,其跨度至少需要几十年。互联网也同样。
但因为这种影响是滞后的,所以,我们就难免会处于身份的尴尬之中:旧制度和新时代在我们身上会形成观念的错位。越是以前成功的企业,转型越是艰难,这就是“创新者的窘境”——技术领先的企业在面临突破性技术时,会因为对原有生态系统的过度适应而面临失败。
现在很多传统行业的企业,面临的就是这种状况。
2、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
工业化时代的标准思维模式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这三个大可以称为工业化时代企业经营的“圣三位一体”
但是互联网时代,这三个基础被解构了。
工业化时代稀缺的是资源和产品,资源和生产能力被当作企业的竞争力,现在不是了;
产品更多地是以信息的方式呈现的,渠道垄断很难实现;
最重要一点,媒介垄断被打破了,消费者同时成为媒介信息和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你再希望通过买通媒体单向度、广播式制造热门商品诱导消费行为的模式不成立了。
这三个基础被解构以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发生了转变,消费者主权形成。
3、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
以前的企业也会讲用户至上、产品为王,但这种口号要么是自我标榜,要么真的是出于企业主的道德自律。但是在现在这个数字时代,在消费者主权的时代,用户至上是你不得不这样的行为,你得真心讨好用户。淘宝卖家“见面就是亲,有心就有爱”是真实的情绪,因为好评变成了有价值的资产。
是会计+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会计?
就狭义的会计来说(不包括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税收筹划、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我个人倾向于互联网+会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