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闲谈--财务篇
朋友来深,聚而胡侃,偶涉财务!
·5.1全面营改增,营业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营改增在2016年很火,财务圈子里只要有点专业追求的人都会聊聊营改增,但在执行层面,财务团队用活了营改增的政策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我和几个财务朋友的公司中对营改增的运用上差强人意,有客观原因也有主管因素。其实2016年的营改增在制造业和商业企业中所起的作用明显不如前2次增值税扩容,很多企业在税控上对前2次改革的政策忽视,很多内部控制制度在前2次改革中就应该时机成熟了,却拖到这次来做,似乎所有的政策都是2016年所出。有朋友说5.1营改增之后他们公司财务经理要求所有报销都要开具增值税专业发票,否则不予报销。这个怎么理解了?首先,对这个财务经理还是要给予表扬的,毕竟也在紧跟政策,在管理上也有对政策的运用,但麻烦这个财务经理能多花点心思吗!不是所有行业都要开具专票的,也不是所有经济事项所获取的专票能够进项抵扣的。财务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专业素养和职业判断必不可少,而且需要不断强化,宏观与微观,普遍与特殊,理论与实践必须平衡,否则下面无所适从,而且影响财务的专业权威。
·有人说核算是基础,这个观点个人不置可否,因为财务核算的确是基础,问题的重点在基础之上是什么,这个才是重点中的重点,也是判断一个财务人对专业的理解层度。不太喜欢就核算聊核算,比较喜欢聊核算背后的内控,流程完善,联系准则聊核算的合规性,联系税法聊核算的税务风险控制,联系业务聊核算对商业实质的反映,联系财务列报、信息披露核算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参加工作之初,有个前辈曾经说过,财务很多东西书上是教不了的,比如专业敏锐度,判断力。前段时间,公司财务与供应商业务人员就发票争论,众口一词,三五成群死活说别人的发票有问题,其实是财务人员自身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判断出错,还好对方来的是业务,如果是来的是供应商财务是丢脸丢大了,上市公司财务人员的脸都没地方放啊!老实说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众口一词,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尤其是做管理的应该多思考思考!
·大数据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视野开阔,不但需要看懂三表一附注,而且还要能够多渠道收集信息,这就意味着为传统财务人员增加了新的职能。一个具有大数据思维的合格财务人员,不仅能够出色完成传统 财务人员的工作,还应同时扮演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角色,应该具有系统性和管理性思维,对企业的生产、销售、 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充分的了解,能够透彻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并能够清晰解读大数据背后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这段话是一步书中的大致表述,具体是那本书真不记得了,个人比较认可)。曾经有幸在第一家公司参加过公司ORACLE的BI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当时着眼点过于中规中矩,以满足现实管理需求为主,开拓性不足,最近把当时的各个模块的需求文档拿出来看(好吧,把公司资料自存这的确不怎么好,但我保证只有我一个人看,当时主要是考虑以后使用BI时,出问题可以自查方便),发现各个相关报表都有不足,功能有些重复,对不起开发费,当然这都已经属于马后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