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愚者一起学营改增】我为什么要应对营改增
每天对着一些G360,五百强,似乎自己的脑袋都已经禁锢在庞杂的系统改造,密集的业务调整,全面的合同合规审核,全流程、全部门参与的营改增应对,于是竟被洗脑般,祥林嫂似的逢人就拉着聊——我单知道冬天的时候隔壁老王家交增值税特别复杂,却不知春天来了你也要交增值税特别复杂。
其实,像我这样的人真的很容易被洗脑,就觉得似乎大户们都在乌泱乌泱的筹划50天内完成营改增应对,所有人都得跟着应对一般。其实静下来想想,和那些小门小户的创业者来说,营改增应对真的那么迫切吗?
前两天和一个餐饮的朋友聊天,餐饮的朋友说自己的餐厅规模中等,据实缴纳营业税,5%税率,向看看营改增应该怎么应对。我当时脑海里闪过了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等,混乱了,没闪这些,没时间闪这些。我当时脑海里闪过的是采购链优化,以前从大红门菜车上买菜,那以后就不行了,得找个超市对接,然后取得专票抵扣,紧接着得调整自己的报销制度,来票就得报,压着超过180天进项税就变纸了,然后得整理客户清单,以后餐饮服务要专票的得按人家信息给开专票,如此种种。
结果闪了一大堆,恍惚间问了人家一句——年营业额多少,毛利多少。答,40-50万左右,毛利是百分之多少种种。
结果自己在纸上弄了个小模型,测算了一下,按毛利的成本全部取得进项,13%或17%税率对半取得,同时增加1个点的固定资产、辅助材料取得率,和销项6%对比,企业实际增值税呈现留抵1%左右,那就是不用交增值税啦,对给力。
然后,忽然一拍脑袋,40-50万的营业额?如果我预计的不错的话,这个标准应该是达不到一般纳税人强制要求登记的标准的,那我为什么要成为一般纳税人,然后纳入抵扣管理呢?
如果餐饮业变成一般纳税人,采购端从菜农/批发商转为商超,不可避免增加成本,很可能不止增加17%,那这部分可抵扣的进项可能就只能抵减成本增加。那说实话这部分进项就可能会没意义。当然这都是设想,或许可能还是有筹划空间的。但只有50万的年收入,实在没必要大动干戈。
而从5%的营业税转为简易征收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税负的变化很直观,以年销售额50万为例:
营业税时——
税负为50×5%/50=5%
增值税时——
不含税销售额=50/(1+3%)=48.54万,应纳增值税=1.46万,实际税负=2.92%
也就是说,营改增后,如果不达到一般纳税人的标准,什么都不做的情况下,税负直接降低2.08个百分点。
算上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比登记为一般纳税人划算多啦!
所以说,营改增虽然牵扯到全行业,虽然关系到你我他每一名普通百姓,但却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所有人都要鸡飞狗跳的应对。
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创业者定上下求索。无论是路边的煎饼摊,还是俏江南的新老板,餐饮业的创业者还都是希望自己做大做强的。那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说的,我倒觉得营改增是一个规范企业自身税务管理的重大契机,从头来过,合法合规,按部就班,始于流转税,途径小税种,终于所得税,使自身还不算庞杂的税务管理体系变得纯净规范,我想,这也同样是创业者应该关注的方面。
不过从当前风声鹤唳的改革氛围内,倒真的没必要把自己弄的小心肝扑通扑通的,先定好位,然后做好前期咨询,搞清状况后,可能很大比例的企业就会很轻松啦。
今天听说有媒体朋友泄密了一张图,搞得老爷们异常郁闷和紧张。于是我夜观雾霾笼罩的天象,藐万里层云,难觅星斗,掐指默念,乃得结论——明天的新闻联播或许会有大事报道!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