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实习]会计从业资格--会计逻辑
会计从业资格是个敲门砖,说到底是一个职业资格而不是执业资格。所以其对考生的要求偏基础和概念。最终的目的是要求考生在脑海里形成会计的基本概念。之于我的经验来说,想考取会计从业资格,难度应该是会计基础>相关法规>会计电算化。
后两门考试不需要多说,只要认真准备一两周即可。
主要说说会计基础。
因为是“基础”,所以更重要的是需要考生理解什么是会计,而不是考过了会计从业资格就能当一个合格称职的会计。这是一句题内的题外话,说这句话的原因是因为要做好理解会计就要把会计基础的前三章不靠背诵,而靠理解。
会计基础的前三章其实讲的是所有财会人员日常工作的核心和基础。我们用一个简短的脉络来串一下:
要通过会计基础的考试,首先认清什么是会计:会计的概念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
那么我们深入的分解一下这个概念,核算+监督,这是会计这个职业的两个终极工作,核算是基础,监督是升华,或者说我们用现下流行的词来说,核算是财务会计,监督是管理会计。那么我们认为,会计基础基本是指财务会计这方面的工作,即会计核算。
那么会计核算是什么?是对一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好了,问题来了,我们第一章除了学会计的概念,还学了什么?还有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其实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特别难以理解,初学基本只能靠死记硬背。但是我感觉不是,我觉得会计是一门高大上的学科,非常严谨。所以我基本不用死记硬背来学会计,也因此没学的特好。我觉得会计核算的基本概念就涵盖了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所谓对经济业务的确认,就是因为我们要假设这是一个会计主体,只有明确了会计主体,才能明确会计确认的意义,是为了主体能够准确核算;而计量则是要求货币计量这一假设,原因无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明确了计量标准(即货币),才能完成会计的计量;而对经济业务的记录则是基于持续经营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只有组织有持续经营的可能性,则会计记录才有意义,否则今天有明天没,那么这个组织的经济业务是否需要记录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报告则完美诠释了会计分期基本假设的重要意义,会计工作最终是为了财务数据使用者服务的,那么会计对经济业务的报告也必须基于一个对会计期间的分期才行,否则每次汇报都从建立之初开始说起,那百年老店的会计每次汇报就要累死。
所以我们看到这已经很清晰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但监督在基础会计里非常不容易出现,所以我们的会计基础只是要求考生对核算有一个基本概念。于是,我们用会计的概念把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串起来,目的是为了理解什么是会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以及为什么会有四个基本假设。
再进一步说,因为要核算,所以我们把企业的经济活动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拆分,分成了企业当前的资产配置情况,以及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情况。
所谓当前的资产配置情况,就是说企业的资产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个非常容易理解,就是资产是由合伙人掏腰包的钱加上企业向外面借来的钱组成的。那合伙人掏腰包的部分就是所有者权益,而从外面借来的就是负债,于是一个静态的会计基本等式就是: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等式还需要记住是负债在加号前,所有者权益在加号后。原因无他,负债是企业向外面借的,如果有一天企业破产了,那企业必须先还欠款才行。
再说企业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就是为了计算企业一段时间赚了多少钱,这个非常好理解,收到的钱就是收入,花出去的钱就是费用,那么利润是什么?于是一个动态的会计基本等式就是:
收入-费用=利润。
这样,用两段话描述了会计的六要素以及两大基本会计等式。
我想说,会计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学科,是一个用来理解的学科,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基础才会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