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怀疑在审计实务中具体如何运用
01
初步业务活动阶段应充分做好评估工作
在初步业务活动阶段,在业务是否承接和保持的评价中,应对客户为什么更换事务所、客户的诚信等进行评价,不应仅相信客户的理由,而应通过与前任注册会计师沟通、查找公开信息等外部证据,对项目承接的风险性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承接项目。在风险评估阶段,应了解客户的方方面面,如主要客户情况、主要供应商情况、收入及毛利率的变化趋势、会计政策的变更等,全方位地对项目的情况、主要风险点进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如,公司的政策变更,将投资性房地产从成本计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需要获取证据,对政策变更的理由、合理性、会计计量是否符合准则要求、所获得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等进行评估,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
02
谨慎执行收入等重要审计程序
收入一直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重点审计领域。尤其在新的收入准则实施后,对于收入的确认,对执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行业均有其不同的收入确认流程,应结合准则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不应仅依赖于单位所提供的内部证据,而应更加依赖外部证据对收入进行确认。也不应仅以开票作为确认收入的时点,而应遵循收入的确认原则,确认控制权转移的时点,判断公司的收入是否计入正确的会计期间。如公司销售产品为分批出库发货,公司实际出货时间的纸质运输单日期与收入台账登记的销售出库单时间存在差异,在执行收入细节测试时,应对纸质运输单日期予以核实,而不能直接认可公司最终登记的销售出库时间,核实凭证发出日期与经企业盖章确认的运输单等原始凭证记录以及分批出货的实际日期是否相符。
03
对于重大的会计政策变更,尤其是对公司的财务指标影响非常大的会计政策变更,如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转换、折旧摊销方法的变更、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确认政策的变更是否有充分的依据、单位所提供的依据是否合理可靠、相关的参数来源是否合理、政策变更对财务指标的影响以及是否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出了全面的披露。
04
对关联方交易保持足够警觉给予全面考虑
关联方交易一直是审计的重点。在审计中,不应仅以单位提供的证据为依据,对于发生频繁的客户、异常的客户、与被审计单位名称存在相似的客户等,应保持特别足够的警觉。考虑关联方交易披露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以及交易是否具有足够的商业实质,确认是否存在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
05
着重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
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报表编制的基本前提,在审计中,如果未能识别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的异常,则会导致重大的审计失败。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不应仅依赖于公司经营的表象,应以职业怀疑的态度,通过多方面的线索判断公司持续经营的能力。执行访谈程序时不应仅对财务人员进行访谈,还应对销售人员、生产人员等进行访谈,获取更多的非财务信息作为证据。对于单位在长期亏损提交重整计划时,应考虑重整计划的可行性,获取证据予以验证。如计划中反映已签订重要的销售合同,应予以沿伸查验合同的真实与合理性。
06
着重关注异常的往来余额
对于可能存在异常的往来余额,应重点关注其交易实质,关注其存在的商业逻辑是否合理。对存在可疑的款项应获取可靠的外部证据予以验证。针对长期挂账的预收预付款项应采取充分的程序,特别关注长期挂账的原因,是属于账务列报错误还是属于存在争议风险等。
07
制定恰当函证程序及谨慎地运用函证结果
对关联方往来不仅仅获取函证确认,选择函证样本时重点关注重大或异常的交易以及可能存在争议舞弊或错误的交易。回函存在异常时应保持职业怀疑谨慎确认,对未回函函证不应仅依赖凭证测试确认,回函数量预期很少时关注舞弊因素。上年函证未回函的应收款不应直接替代测试,而应关注不能回函的原因,并且应收款的可收回性,信用减值损失计提是否充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