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项目就被分到IPO审计是什么体验
掐指一算,我来**已有三周,前两周是员工培训,本周开始正式上项目,非常不巧的是,我的第一个项目就是IPO审计,简单聊聊IPO审计的体验,不谈专业、不谈底稿。
审计准则并没有区分所谓的IPO审计和年报审计,审计准则认为,只要是审计,要求都是一样的,都需要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有什么审计程序是IPO需要做的,那么年报审计也必须要做。
实务过程中,IPO审计和普通年审区别非常大:
从时间维度来看,年报审计主要审计客户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等,是否存在舞弊或者重大错误;而IPO审计是一期一期又一期,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空间维度来看,年报审计是基于原来的法则,例如,客户原本为非上市主体或上市主体,只要经济环境、客户业务、审计准则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今年的审计安排参照往年即可;而拟IPO企业,客户的身份在IPO前后发生变化,从一个非上市主体转换为上市主体,要知道拟IPO企业的财务水平很难达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水平,而客户身份转换的过程,必然会扒掉审计师一层皮。
总体而言,年报审计只是提供一份审计报告而已,会计师进场,索要资料,加班干活,出具报告,工作即结束,工作的重点其实是审计调整的博弈以及审计费用的讨价还价。而IPO审计更像是提供一种服务,对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解决,对内控流程的改善和财务人员的培训,这中间的每一步,都需要和律师、券商、客户不断的沟通,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专业性角度来看,小朋友刚进去就做IPO非常不利,前面已经提到,IPO审计更像是提供一种服务,既然是服务,提供服务的一方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刚进去的小朋友虽然经过两周的培训,但实际上连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底稿都没有碰过,直接上IPO太难了。如果经过年报审计的磨炼,再去做IPO审计,那将会是另一种体验。
我刚刚交接到这个项目,所做的工作并不复杂,熟悉了这家公司的基本情况、股权架构;负责银行函证、往来函证的跟函,有什么函证问题GDS共享中心发给我,我找客户或者银行去解决问题;汇总整理了这家公司的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统计了董监高的跟投配资情况;还有一些其他辅助性的工作,慢慢上手。好在下周和下下周被booking到其他的年审项目,终于可以短暂的摆脱这个可怕的IPO审计。
虽然每天的工作并不复杂,但也会跟着项目组加班到晚上11点左右,看着一起进来的小伙伴下午6点下班真的是非常羡慕,每天他们下班的时候我都故意下去吃饭,是在不想看到他们从办公室一个个的离开,只剩下我们team在苦逼的加班。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有的小朋友刚工作不到一周凌晨2点多还在加班,据说还有更晚的。
我的同事也在做IPO审计,从周五一直干到周六凌晨2点40,工作还不到一周,真是苦不堪言。我司的office就在这一栋楼里,28楼,灯还亮着,我估计里面还有人在工作。
IPO审计是出了名的苦,既然被分到了IPO项目,抱怨是没有用的,既来之,则安之,反正众生皆苦,迟早要被社会毒打的,不如乐观一下,愿我们每个人在审计项目中都能收获OT、收获经验、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