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操控与反操控---商誉篇(续2)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企业外部视角:
1、商誉资产存在大量个人或者被并购前所有者应付款余额。
2、被并购企业是公司的前重要客户或者供应商。
3、被并购企业业绩擦线达标。
5、并购发生在年底,并且快速成交。
6、企业管理层不断出现的新闻中宣传进行规模庞大的多元化或者转型的扩张性经营战略,同时有财务高管离职。
7、存在资金链紧张的控股股东无论是民营或者国有。
8、并购企业在境外或者异地。
10、并购企业盈利质量较差。
11、并购企业与企业关联方在并购前有较多业务往来。
12、并购企业有异常的年末或者会计期末的收入增长。
13、审计报告中审计师将并购作为关键审计事项,并且在商誉减值进行附注说明。
审计师视角:
1、企业大量存在并购的非正常调账。
2、商誉减值测试无调整。
3、企业有大量商誉资产,并且不断进行杠杆式收购,通过发行股票或者由实控人组建合伙企业杠杆融资收购。
4、被并购企业财务独立与企业之外。
5、企业投融资制度和专业人员与并购实际操作不符,存在不执行制度或者后补资料情况。
6、对被并购企业审计存在各种限制。
7、年末至审计期间有大额与被并购企业收购相关支付,或者应收账款回款,并且与应收应付大额款项金额相近。
8、并购后未进行有效的整合发挥出并购前定好的协同效应。
9、突击检查并购资料,看是否有为避税或者其他原因存在多份不同的合同等资料。
10、并购决策时只有独家收购目标。
11、收购合同或者对赌存在明显不符合常理的条款。
12、并购账务处理与工商外部资料的记载时间、内容等存在不一致,并且没有合理的原因。